黃春英
[關鍵詞]跑線記者;觀念更新;提高方法
國內媒體為了工作便利,一般都設有“跑線記者”這種角色,由其負責某個領域的采訪工作。由于跑線記者長時間工作在某個領域,會因為過于熟悉而經常感覺“無米下鍋”。這就需要跑線記者不斷提高新聞敏感,轉變跑線觀念,保持獨立精神,努力發現新聞,采寫優秀的新聞報道。
一、提高新聞敏感
跑線記者工作久了一般會有這樣的感觸:剛剛接手某一戰線時,看哪都新鮮,什么都可以出新聞。但時間一長,記者就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嗅覺不靈了,老是覺得“無米下鍋”。這時候就需要跑線記者用心用腦調動和提高新聞敏感。
所謂新聞敏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迅速判斷某一新聞事實對當前工作的指導意義; 2.迅速判斷某一新聞事實能否吸引較多讀者;3.透過一般現象挖掘出隱藏著的有價值的新聞事實; 4.在同一事物的諸多事實中,迅速判斷,鑒別出最具有價值的新聞事實;5.在對事物進展過程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預見有可能出現的新聞.
新聞敏感并不是憑空產生或一時心血來潮發現的,它離不開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大量的新聞線索、廣泛的調查研究、眾多的資料積累、強烈的創新意識、廣博的知識修養和艱苦的探索精神,只有在此基礎上經過深入思考,才能爆發出思維的火花。跑線記者要具備和提高新聞敏感需做到如下幾點:
1. 提高政治敏感,緊跟時代步伐,全面了解當前國家和省市當地的大政方針。首先記者要加強學習,樹立大局意識,增強決策依據和決斷能力。比如“供給側改革”是當前的新聞熱點,如果跑線記者對“供給側改革”這樣的新聞熱點內容不得要領,如何用新聞作品引領大眾認知?因此,跑線記者需要努力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時事,不斷充實自己,才能適應新常態。
2. 提高新聞敏感,判斷新聞價值,跑線記者還要加強自身新聞業務技能的培養,要深入工作領域,認真了解工作重點。某條戰線跑長了,熟人多了,記者的立場和報道角度可能會慢慢轉向行業機關,漸漸失去一個新聞人應具有的職業熱情和冷靜,其新聞靈感也就越來越少。跑線記者應警惕這種情況,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無論對本行業情況多么熟悉,都要努力深入基層一線,從群眾中挖掘第一手材料,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捕捉到新聞的“活魚”。
3.要認真思索。跑線記者工作時間長了,因為情況熟悉,常常產生自滿情緒,下基層越來越少,當然覺得可挖掘的鮮活新聞也越來越少。這就需要記者有自己認真深入的思索,采用發散思維法,把一些零碎的、看上去不相干的事組合在一起進行思考,從中找出關聯,從而得到一個異乎尋常的全新結果。在采訪中,記者有時發現許多新聞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而一旦把它們聯系起來,就會豁然開朗,仿佛看到了新的天地。
二、轉變跑線觀念
跑線記者要想多采寫有價值的新聞,就需要轉變觀念,拓寬報道領域,變“跑線”為“跑領域” 。所謂“跑領域”,就是明確跑線記者不是只關注所負責戰線的權威發布和動態新聞,而是向下將觸角延伸到這一領域的方方面面。任何一條戰線、任何一個單位都不是孤立的,跑線記者應從國家、社會層面去看待某一戰線上所發生的事,將那些對社會有普遍意義的、廣大群眾所關心的新聞及時報道出來。
例如,如果跑婦聯的記者只關注婦聯的動態,大會小會逢場必到,卻對家風家訓熟視無睹;跑就業的記者,只關注招聘會,不理會創業故事;跑交通的記者只知道春運,對智慧交通置若罔聞或一知半解,那么他們很難采寫出鮮活、有深度的新聞。
從“跑線”到“跑領域”,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將帶來采訪路徑的改變。傳統的跑線記者常常只關注政策條文的發布,不關注與政策相關聯的人群的聲音,不從民眾的視角深入采訪,也沒有在新聞發布會和文件材料外再深入采訪相關人群。由于“跑線”記者的采訪鏈上缺少了人的聲音,這種“唯上”式的采訪路徑依賴,導致報道往往出現“自說自話”、“見物不見人”等問題。如果改變跑線記者這一通病,不僅記者的報道線索層出不窮,報道內容和方式也會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使報道變得豐富鮮活。
三、保持獨立精神
無論是跑線還是跑領域,記者的客觀立場必須明確。跑線記者不是某個單位的“跟屁蟲”和“發聲筒”,很多跑線記者的通病就是“唱贊歌”,而很多單位對于這種“表揚體”已經麻木,認為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受影響。
要擺脫這種傾向,跑線記者需要保持獨立客觀的新聞立場和理性質疑精神。 跑線記者必須堅持獨立思考,不能被部門牽著鼻子走,要始終牢記“民意代表”的角色使命。除了報道所負責領域的權威政策和動態新聞,還可以采寫一些有建設性、有前瞻性的客觀報道,給相關從業者以啟示。這樣既能拓寬報道范圍,又能在報道部門樹立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