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宇 侯淑偉 鐘靜 楊慧 孫玥 屈宏鈺



摘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至今,中國經濟由“舊常態”進入“新常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加之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故大學生就業壓力十分嚴峻。但是“十八大”國家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來,各種創業政策頻頻出臺促使很多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對其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進而對國家、企業、高校以及大學生自身四個層面提出建議,以期為民族地區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創業提供理論依據,指導實踐。
關鍵詞:自主創業;創業能力;創業意識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世界經濟總體趨向低迷。中國作為一個躋身于世界經濟前列的大國卷入這場風暴更是一個必然事件。從2008年至2016年中國經濟從“舊常態”開始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9%逐漸下降至6.7%,國內生產總值由30萬億元增長至70萬億元。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穩中求進,但是眾所周知經濟增長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截止2016年,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病癥逐一顯現出來,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過剩、房地產行業投資增速回落,投資乏力、出口疲軟等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內生不足,政府財政形勢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一個艱難時期。
就業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之后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截止21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705萬。加之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不景氣,高等教育人才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同時伴隨著就業信息不稱,就業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不對口等結構性矛盾,致使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得益于政府高頻率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一部分大學生跳出了找工作大軍之列,開始自主創業。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占當年畢業總數的2.9%;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當年的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達6.3%。2016年的大學生創業趨向理性,但也維持在較高水平。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出臺修訂版《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提出高校學生可以申請休學創業,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以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授權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等一系列鼓勵學生創業政策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支持,這也為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熱情添柴加薪。
然而在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之中成功率卻不盡如人意。中國創業數據統計: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70%的企業活不過一年,平均企業壽命不足三年。究其原因,一是創新創業意識不強,二是創新創業能力不足。
關于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意識對其創業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展開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一些重要結論。然而對掌握更多商業知識的民族地區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與其他群體的差別卻很少有人進行專門調查研究。迄今為止,對創業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首推創業學領軍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他在其論著《創業者》中通過訪談、文獻梳理等方法歸納了創業者所具備的特殊品質,指出了一名優秀的創業者所具備的兩大方面的優秀品質,Chandler用創業者自我評估的方法分析和構建了創業能力及其指標,他認為個體在整個創業過程中需要完成三個角色的工作,及創業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術技能方面的角色。中國學者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個體的創業能力及其構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例如高桂娟、蘇洋(2013)通過概念與實證構建了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組成的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三維結構圖。但更多的研究及時開門見山直接上升到措施層面。對于創業意識的研究更多的是通過略談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進而重點落在如何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教育模式改進措施上,因此導致創業者不能對其創業意識進行全面地了解,進而不能對癥下藥。雖然有少部分人對少數民族地區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過調查研究(例如李凡、謝立仁、張明親,2008;海麗其姑麗·亞森,2013;陸廷益,2015),但僅僅圍繞某一民族地區展開調研,不能反映所有民族地區普遍狀況。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經管類的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其現階段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經管類專業少數民族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想法以及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民族地區經管類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二、樣本構成情況
本次共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27份,回收率85.4%。如圖表一,漢族有100人,占總人數23%,回族173人占總數的41%,土家族29人占7%,苗族、維吾爾族各15人各占4%,其他各少數民族共95人,占總數的22%。
三、經管類學生創業意識現狀分析
(一)就業觀念片面
調查數據顯示(見表1),多數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欠缺,就業觀念片面,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他們認為就業就是到國企、私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門工作并且有固定的收入。當提到自主創業則認為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大多數人屬于風險厭惡者,自然選擇安于現狀。在427個樣本數據中,有153人畢業后選擇自己找工作,占樣本總數的35.83%,這一部分人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比較盲目,或是對未來的就業形勢過于樂觀,創新創業意識薄弱。有106人選擇報考研究生,通過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未來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能更勝一籌,占總數的16.63%。有71畢業后選擇穩定、可靠、穩妥公務員崗位,獨立創業意識十分欠缺。在此次調查中,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有89人,占總體的20.84%(該數據為保守統計,調查中包括一部分大一新生,對于自主創業并未全面、系統的了解,不夠理性。因此我個人認為未來該數據會有下降趨勢。)
(二)對自身缺乏正確、理性的認識,盲目創業
截至目前,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呈現上升趨勢,然而很多人在做出創業決定前并未對結合自身狀況進行仔細斟酌,抑或是恰逢好的創業機遇便草率決定創業,這些都可能是加劇了創業風險,導致創業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對大學生產生創業想法或選擇創業的出發點進行調查時數據顯示(見表2),有33人表示創業只是為了賺錢,占到調查總人數的45.83%。同樣有45.83%的人和61.11%人將創業視為積累經驗和鍛煉自己能力的一個途徑,對于最終創業成功與否并不是很在意,還有23%的人之所以選擇創業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或者是不適應被管理,選擇自己開辟新天地。在所有的被調查者里面,僅有約33%的人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一面,并將自身能力和個人理想等綜合考量最終選擇創業。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大學生創業想法的誕生太過輕率,風險意識和中長期規劃意識薄弱,對自身能力缺乏全面和正確理性的認識,抱著一種“創業成不成功,先試試再說,說不定就成功了呢”的僥幸心理。這種盲目性的創業是對有限資源的一種浪費,也是一部分人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對創業環境的了解程度不夠
要想創業成功,首先得有市場意識并且在行動上有所體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了解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狀況、消費者偏好及產品結構,知道哪些東西是在市場上所受歡迎的并且有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的。其次要想創業,必須要關注國家所出臺的有關創業優惠政策,了解國家為創業者所提供的創業環境,有了好的創業平臺和創業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為創業者創業保駕護航。但是,數據顯示這兩方面都未能引起許多創業者的重視。如表3,當問及是否經常關注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相關扶持政策,67.68%的受訪者都表示不經常主動去了解,3.28%的受訪者回答一點也不關注,僅有10.54%的人經常關注并且很清楚國家政策。如表4,在問到是否每周都會去了解市場變化,只有5.15%的人表示每周都會去周邊市場看看,了解某些產品價格和市場需求變化等。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創業都對創業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們只知道埋頭干,卻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迎合市場需求,不知道國家對自己創業的領域是否鼓勵支持,有沒有相關的政策扶持從而降低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這也是盲目創業的另一個體現。
四、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
經管類大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培養方向決定了他們是創業群體中最有潛力的一支隊伍。研究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可以了解到其創業過程中所欠缺的地方,找出不足據此對經管類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填補知識的空白,從而更好的為經管類學生創業服務。
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創業能力劃分為很多種,本文所研究的創業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與技術才能、利益協調能力、創新創意能力、人際關系和談判能力、風險意識評估能力。
(一)能夠積極運用專業知識,管理與技術才能較強
管理技術與才能主要指行政管理、法律要和稅收、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技能。如表5數據所示,有50%左右經管類專業大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過的專業知識,如熟悉基本做賬流程,了解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程序,懂得資金籌集、運用和資金分配、了解商品倉儲運輸、運輸環節及熟練運用電子商務操作平臺進行商品銷售工作等技能,通過創業將所學專業技能很好的運用于實踐,從而很好地提高自身專業技能。
(二)利益協調能力欠缺,亟待提升
數據顯示(見表6),在創業過程中約12%的被調查者不認為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個人與團隊的利益關系,32.32%的人覺得他們不確定能不能協調好個人與團隊利益關系,僅有16%的學生對自己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很自信。這表明經管類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協調個人與團隊利益這一能力還有所欠缺,在后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需加以培養和提升。
(三)缺乏創新創意能力,不善于變通思維
具備創新能力是創業的關鍵,在關于創新能力的調查中,調查數據顯示(見表7),約18%的經管類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缺乏創新能力,做事比較循規蹈矩,30%的學生對自己是否具備創新能力持中立態度,而僅有17%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喜歡“頭腦風暴”,做事常常能夠從多方面進行思考,探索可能性,而不是固定在一種思路或局限在某一方面,具有較好的創新能力。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創新能力非常欠缺,建議多參加學校的創新活動,慢慢培養自己的創新性思維。
(四)缺乏人際交往和談判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就是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并保持良好的關系。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0%歸因于與別人相處,20%才是來自于自己的心靈。由此可見人脈是一種資源和資本,創業者能否編制出一張高效和良好的人際網絡也是決定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數據顯示(見圖2),除了近20%的人認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差沒有人脈以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備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人占35.6%,僅有近一半的人覺得自己的用于廣泛的人脈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談判能力指能夠有效的進行談判,展現自己的優勢,獲得他人的認可。掌握好的溝通技能亦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然而好的溝通能力與好的人際關系并不能畫等號,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通訊工具逐漸代替傳統的面對面交談,大學生已然成為“低頭族”中的主要成員,語言表達能力的每況愈下也成為導致創業者談判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體現在調查數據中(見表8),在所有的被調查者中,有55%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談判能力。因此經管類學生只有充分培養出談判、說服的能力,才能在創業過程中化解與周圍的分歧與矛盾,助力創業成功。
(五)初步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但仍需加強培養
對于剛跨出校門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創業時個人意識、國家政策、資金籌集、這些市場、知識能力以及社會資源等都是其在創業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而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對他們創業成功大打折扣。因此,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對于更好的規避創業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以資金籌集為例,我們對經管類大學生進行調查,當問到通過何種渠道籌集創業初始資金時,數據顯示(見表9),78.45%的學生選擇政府設立的創業專項資金或優惠貸款,58:48%的人選擇去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80%的人選擇自由資金或父母親友的資助,另有14.5%的人通過風險投資來獲取創業資金。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管類大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知道哪些屬于高風險投資,哪些屬于穩健投資,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創業風險系數,但仍有由少部分人風險意識不強,評估風險的能力較低,需要進一步加強培養。
五、基于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現狀所提出的幾點建議
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是帶動解決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這一問題的一劑良藥,也對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和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重要舉措。但是通過對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創業能力和素質非常低、創業意識薄弱,導致創業率低下。因此當前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經管類大學生正確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繼續強化對大學生創業的財政資金扶持和政策保障
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訴求中,首先呼聲最高的仍是創業資金問題,90%大學生創業者希望地方政府可以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降低金融機構對大學生創業貸款的門檻,讓他們有錢可創。其次,政府還需出臺更多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性政策以及能夠降低創業風險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制度保障,讓他們可以毫無顧慮的創業。
(二)做好企業與高校大學生創業定向培養的有效對接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利字當頭,考慮到培養大學生創業者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利益反而會導致企業內部資源外流,因此他們不愿意承擔起培養和強化大學生創業能力這一社會責任,更不樂意與大學生創業者共享創業成功的秘笈。本文認為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者和企業可以達成如下協議:企業可以將其先進的創業技能和經驗傳授給優秀的大學生創業人才,同時提供創業場所和一部分資金作為投資,讓其盡情施展創業才能,然后達成協議,所創立公司必須為企業所用若干年以后即可獨立。
(三)學校應不斷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者的主要場所,以往高校的創業課程多為理論教育,學生往往紙上談兵,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因此高校在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是應注意:
一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例如商務談判、ERP沙盤模擬、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實地參觀學習等。
二是將創業課程與經管類專業課程相互滲透,將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巧妙融合。最后,創業課程應該只針對有興趣創業或有創業想法的學生開設,從而提高課程質量和效率,使得有限的資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三是高校應加大對在校學生創業政策和創業知識的宣傳,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明白大學畢業以后并非只有就業這一條路可選,還可以自主創業。
(四)民族地區經管類的大學生應自覺培養創業意識,提升自身創業能力
眾所周知,民族地區相比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思想保守,有些地區學生漢語水平低普遍較低制約個人發展空間等。因此要積極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借助國家創業優惠政策的傾向并依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致力于創業,進而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