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順清
摘要:能力因素是中職學生專業能力的相對概念。包括主要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知識能力,二是非專業能力知識。非專業能力是中職生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本素質,包括觀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擇業就業觀)、知識(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之外的社交、管理、科普、音樂、文藝修養知識等)、能力(創新、學習、溝通、管理、應變能力等)、品格(志向、意志、道德、性格,心態)、方法(科學思維方法、正確的學習方法)等。一些用人單位到中職學校招聘學生時,其面試內容不僅包括專業知識,也包括大量非專業知識。可見,用人單位對中職學生非專業知識是十分重視的。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是為了探討拓展活動對“非專業能力”提高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中職生;能力因素;非專業能力
一、緒論
1.1目的
本研究試圖探討拓展活動對“非專業能力”提高的效果,以期待可以探尋一條新的道路以改善中職學生的“非專業能力”現象。即幫助中職學生正視自身“非專業能力”的問題,并通過拓展活動的形式共同解決同一個困擾他們的問題,已達到使學生認識到“非專業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1.2方法與對象
本課題以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首先,通過文獻研究法等方法理順拓展活動原理、激勵理論與中職德育建設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與方法論;其次,通過比較研究法,對拓展活動對“非專業能力”提高的實踐研究進行審視與評估;再次,通過個案研究法,以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學生個案為例,探索拓展活動對“非專業能力”提高的實踐研究,如何更好地運用相關理論,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二、結果與分析
在深入訪談大量文獻查閱以及專家評價的基礎上編制了中職學生為調查對象測量“非專業素質培養情況調查”。本研究采取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兩個指標來鑒定問卷的效度。這一測量涉及時間上是否推遲任務執行這一個方面的內容。該問卷9月初統一交給課題組負責人,在校生問卷的發放和回收由課題組成員完成。排除種種情況造成的廢卷,我們最終得到的全部有效問卷是187份,廢卷13份,平均有效率為88.55%,符合問卷調查的一般規律和標準,可以進行數據分析。對所有問卷,利用SPSS11.5軟件處理數據,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價值。
2.1參加拓展活動動機的職務特點分析
2.2 年級、性別對中學生非專業能力的影響
以年級、性別為自變量,以非專業能力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探索各個自變量的主效應和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分析得出,年級在提高非專業能力總分上的主效應極其顯著;性別在提高非專業能力總分上的主效應顯著;年級與性別交互作用不顯著。為了明確提高非專業能力在不同年級與性別的差異性。
2.3中職學生非專業能力的性別差異
以中職學生性別為自變量,以中職學生非專業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得出,,在提高非專業能力總分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同低年級的學生相比,高年級的學生更多的提高非專業能力行為;文科專生比理科專生的學生有更多的非專業能力行為。
2.4正式問卷信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同質性信度系數(克隆巴赫a系數)和分半信度作為信度指標,對
中職學生非專業能力問卷進行信度檢驗。
經過信度檢驗,中職學生提高非專業能力問卷的總體和四個維度的同質性系數在0.690~0.890之間,分半系數在0.871~0.910之間。表明問卷信度尚可,可以作為調查研究工具。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3.1研究結論
歷時一年的研究,我們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調查與實踐活動,就課題研究層層深入,取得了預期的成效。本次實踐研究,得出結論主要如下:
1、本研究編制的《非專業素質培養情況調查》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進而有效指導中職生“非專業能力”活動開展的測評工具。
2、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拓展活動的結構主要包括五個因素:觀念、知識、能力、品格、方法等其他因素。
3、拓展活動主要出于興趣、交往、才藝欣賞、成就因素等,自主性因素并不顯著。成就因素、才藝欣賞因素、交往因素、興趣因素。因此,各學校在創設并開展中職學生的拓展活動時,應結合此種特點進行課程規劃及內容設計等。
3.2建議
由于時間有限,人員有限,存在不足之處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們將重點開展一下兩方面的工作。
1、完善對“拓展活動對‘非專業能力提高的評價指標的研究;
2、干預內容待深入,干預方式需進行多樣化的比較與融合;
3、延長干預時間。
四、結語
本研究認為還應授予開展拓展活動骨干一定的權力,同時也讓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培養其敢于決策、敢于擔責的心態,使其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成為對工作、對社會負責任的人。要培養開展拓展活動骨干的工作創造性和主動性。可以充分放權,讓開展拓展活動骨干組織一些活動,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要鍛煉開展拓展活動骨干主動考慮工作的日常管理,培養全局觀念和工匠意識。只有在優秀開展拓展活動骨干的帶動下,才能打造出可持續發展的學生開展拓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