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瑞琦

摘 要:從分析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出發,在概念解析和研究國內外學者科研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內涵思考,即對“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四個教學本質問題的思考。同時,借助對“備教材”“備學生”“備過程”三塊的改進說明,通過觀點陳述和案例佐證,試圖闡述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小學美術備課改進研究。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小學美術;備課改進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20世紀杰出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在確定發展與教學的關系時,要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第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潛在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還不能獨立完成任務,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自己努力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異稱之為“最近發展區”。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已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和運用,并日益產生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著名教育學家贊科夫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主持開展“以兒童一般發展為目標的小學教學論體系”的實驗研究,試圖解決:如何使教學達到學生發展上的理想效果這一實踐性極強的問題。維果茨基學派的另一位重要學者達維多夫則提出:要結合一定的歷史條件和一定的年齡階段研究“最近發展區”,達維多夫選取的切入點是現代小學低年級學生,重點研究其理論思維的發展。我國對于維果茨基理論研究較深入的學者高文還認為:“最近發展區”概念的實質說明了兒童在其發展的階段還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卻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關知識的同齡人的指導與合作而學會解決。因此,“……在兒童哪里發展來自于合作……哪里發展來自于教學——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教學對于發展的全部意義正是以此為基礎的。”高文特別指出: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概念與合作教學的關系對于當代教育實踐有重大影響。
一、“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內涵
學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實踐后,筆者也在反思“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內涵,并期望以此指導教學工作的改進。筆者認為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我們應該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產生新的理解。
1.教什么?“最近發展區”理論清晰地闡述了“教”應該教學生用現有的發展水平還不能解決或不能掌握的內容,而非通盤都教。簡單地說,便是教學生不會的。
2.怎么教?“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自己努力”這三句話便是“怎么教”的最好詮釋。教師扮演著“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教”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更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指導”“激勵”“幫助”。
3.學什么?學生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在第一次自學后產生困惑的內容,是通過個人的努力不能理解的內容。
4.怎么學?“最近發展區”提出了學生的兩個發展水平,一個發展水平是學生“獨立的完成”,另一個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完成”。因此“怎么學”應該就是學生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的“自主思考”“師生互動”“同伴合作”和“自主建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下的“學”的動態結構應是:自學—生疑—碰撞—釋惑,從而使學生完成從第一水平到第二水平的發展,產生教學的實效。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備課的改進也應充分尊重學生“學”的結構,以達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二、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美術備課改進
1.“最近發展區”理念下“備教材”的改進
要使“自學—生疑—碰撞—釋惑”這一學習結構發生最大效應,首先要保證自學階段的有效,這就對教師提出的自學問題的適切性提出了較高要求,也就是自學問題的難易程度。自學問題太簡單,學生全員通過,不產生任何疑惑,這便失去了自學的價值。自學問題太難,學生因畏難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疑惑的產生。其次要保證碰撞階段的有效,這不但是對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考驗,更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學科素養,對教材有深入而全面的解讀,這樣才能應對學生碰撞后產生的多種問題并能正確引領。
提出適切的自學問題和有效引領課堂碰撞均要求教師精準地解讀教材,尤其要對教材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充分挖掘。對教材的深度挖掘是指,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進行縱向的挖掘,明確該知識點在前后冊教材中的相承和遞進關系,從而對本冊教材中該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進行準確的定位。對教材的廣度挖掘是指,對教材所派生出的知識點進行挖掘,包括本學科,也包括跨學科。
因此,“最近發展區”理念下教師的備教材,應從“就教材而備教材”改進為“備教材的前后承接和備教材的廣義連接”。
例:小學美術浙教版第6冊《五彩斑斕》是圍繞色彩知識中的三原色和三間色知識點而展開的。教參上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三原色紅、黃、藍;三間色橙、綠、紫。(2)掌握用原色調配間色的技能。(3)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性認識,學習調色的方法。
備課時,我首先梳理小學12冊美術教案關于色彩的知識序列,了解到以下內容:在第5冊《四季歌》中已開始涉及比較專業的色彩知識——用適合自己的繪畫工具、材料表現四季的象征景色。在第8冊《落日》中有推進——經過觀察、分析后,能在主觀感受的同時尊重落日的色彩變化,大膽地表現落日美景。在第9冊《收獲的季節》《色彩的世界(一)》《色彩的世界(二)》中有對色彩知識的深入研究,不僅有關于色彩象征性的學習,還有關于對比色、類似色、明度、純度等知識點的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知識點在縱深上的度確定為:(1)認識三原色紅、黃、藍。(2)通過調色練習認識三間色橙、綠、紫。(3)掌握原色和間色之間的關系。(4)通過簡析色相環了解原色、間色的稱謂由來。同時,根據對課堂生成的預設,我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拓展:(1)認識色相環,并進一步掌握原色和間色在色相環上的相互關系。(2)簡單了解復色的相關知識。
2.“最近發展區”理念下“備學生”的改進
維果茨基認為:“教學決定著智力的發展。因此,如果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是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那么教育過程就不可能成為學生發展的源泉,學生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或阻礙,影響其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句話清晰地表明了對學情分析的理性思考,鼓勵教師用發展性的眼光對學情開展動態、全面、差異的分析。
因此,在“最近發展區”理念下“備學生”的改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動態性。學情分析應包括學生現有水平(即通過自學能學會的)的分析和可能達到水平(即在教師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自己努力能學會的)的分析。(2)全面性。要求教師全面分析學情,包括知識、技能發展的兩種水平,更包括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的兩種水平。(3)差異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析學生現有水平的差異和潛在水平的差異。對待學生的差異教師要盡可能全面分析,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課堂上就能變學生的差異為自己的教學資源,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精彩課堂。
仍以第6冊《五彩斑斕》為例,授課的是三下的學生,從知識、技能上分析:他們都能區分顏色;都能用喜歡的顏色進行涂色練習。但是因為個人差異,對三原色、三間色的概念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掌握;明白原色和間色之間關系的學生更少。從過程、方法上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喜歡運用合適的工具通過自主實踐,通過看看、想想、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的美術創作,絕大多數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調色練習,個別學生需要幫助。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分析:色彩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觸動學生心靈的,所以90%以上的學生非常樂意投入該課學習,并喜歡對調色練習反復嘗試,樂此不疲。基于以上學情分析,原色調成間色的知識點可以由生生互動,由成功的學生幫助沒有成功的學生達成。而原色和間色相互關系的分析,稱謂由來分析及色相環、復色的認知應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集體互動一起學習。
3.“最近發展區”理念下“備過程”的改進
傳統意義上的備課,教師首先關注教材知識點的整體分析,著重思考如何將每個知識點進行架構和推進,并以此來確定教學過程。基于“最近發展區”理念,備課要從尊重學生的兩個發展水平出發,即教學過程如何從第一水平向第二水平邁進。因此,“備過程”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結構進行改進。
在“自學—生疑—碰撞—釋惑”這一學習結構的指導下,我們將“導入”環節改進為“自學導入”。通過學生的自學,不但將學生自然引入教學,更重要的目的是暴露出學生的現有水平,使教師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后面的教學。“揭題”環節可改進為“引導暴露”環節,這個環節從由教師揭示新授課題改進為通過學生自學后暴露出疑難問題。這樣出現的疑難問題是來源于學生的,更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探索問題的主動性。“新授”環節可改進為“碰撞”“釋惑”環節。將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新授知識環節改進為通過師生、生生思維碰撞,并使學生最終形成新知識點的過程。在以上幾個教學過程的改進中,最本質的一點是從“以教師的‘教為主體”轉為“以學生的‘學為主體”,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
例:以美術第3冊《好大的向日葵》為例,進行教學過程設計的對比分析。
三、幾點思考
1.反思促“備課”
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備課”是“以學生為本”的備課,因此備課的內容大大增加。但正因為是將暴露學生問題放在第一位,所以備課再詳盡也難免有疏漏之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生成點有教師意料之內的,更有教師意料之外的,我們應加強教學的及時反思,不斷完善備課中疏漏的環節。
2.學習拓“備課”
前文中已提及要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使其對教材的解讀走向深度和廣度。我們希望給予學生的課堂是開放的、多元的,希望學生能在問題的暴露中,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知識。所以,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能引導有力,收放自如。
參考文獻:
[1]李永正.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光榮.文化的詮釋:維果茨基學派心理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3]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