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謝平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各學科教學的目標也發生著轉變,不僅要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更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習慣。小學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讀題能力等,從這幾個方面全面實現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習習慣;基礎階段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能夠影響學生未來更深入的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要從小學生的特點入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小學階段學生暴露出的問題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策略,以期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五認真”精神
在小學階段,學生經常出現馬虎、不認真等情況。盡管這種情況在初期被視為小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學生學習基礎不扎實以及諸多不良習慣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旦這種狀況持續發展,就會成為頑疾。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閱讀、認真聽講、認真傾聽、認真作業、認真思考五個方面的“認真”的能力。
認真閱讀,是需要幫助學生建立的基礎能力。認真聽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鍛煉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的養成首先要求教師能夠生動地將知識講解給學生,吸引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使學生的精力始終集中于課堂。畢竟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限制,其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做出調整與完善。傾聽能力也包括學生對同學發言的傾聽,因為這是學生交流的過程,學生的發言具有隨機性、個體性,能夠隨時傾聽,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式。
認真作業,是針對學生的課下階段,要求學生能夠認真地完成作業。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頑皮好動,如果脫離教師的監督,就會產生懈怠,因此,教師要聯合家長,共同引導學生形成認真的作業態度。認真思考,是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數學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邏輯性強的學科,每一個數字的計算與運用都不能發生偏差,而這種思考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至關重要,需要教師做出判斷等。
二、增強學生的讀題能力
讀題能力最終仍然要落實到“讀”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時因為對概念、題目等的閱讀存在偏差,導致最終出現差錯。事實上,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影響學生讀題能力的因素又是較為綜合的,包括學生對數學問題閱讀與分析的習慣以及學生的語言基礎。在語言基礎方面,小學階段學生的字詞積累還相對匱乏,數學與語文都是基礎學科,有些學生因字詞積累的不足會導致讀題能力弱,需要數學學科與語文學科等進行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針對數學學科本身,讀題也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在讀題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讀題,尤其是一些細節問題。例如,在讀題中要求學生按照以下思路解題:先“讀”,讀條件、讀問題;再“找”,找聯系、找邏輯;最后“思”,思考結果,找到條件與問題的聯系,最終尋找到解題思路。
讀題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引導的。在一些細節中,如有時問題問的是“不是××的”,學生卻總是答成“是××的”,導致判斷錯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邊讀邊解,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
三、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應該培養的學生應具備的習慣之一。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討論、合作等方式得出結果。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思路,將更多的主動性交給學生;除此之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在于獨立地檢查作業、獨立地預習復習。
預習復習能力是學生需要養成的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能夠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同時也需要學生不斷地反思與探索才能鍛煉自身的學習能力。而小學階段,許多學生的作業都由家長代為檢查,盡管在短期內學生的作業質量得以提升,但長期下來,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的,因此,只有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作業能力,允許學生犯錯,才能最終推動學生的發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逐漸將其發展成學生的一種習慣,才能為學生長期地發展奠定基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葉圣陶先生將教育簡單概括為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而習慣的養成則是一個系統性過程。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學生習慣養成的方向,具體的實踐環節,教師仍然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積累與探索。在教學中,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朱國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科技創新導報,2008,16(5):228.
[2]黃小林.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5,17(11):96.
[3]余長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考試周刊,2015,17(8):7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