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兵
摘要:在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終身體育觀念開始引起我國各級院校體育教學的廣泛重視,為此本文就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探索展開了具體研究,希望這一研究能夠為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更好實現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終身體育 高校體育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63-01
之所以終身體育觀念近年來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為了保證這一要求下大學生在走上社會后能夠擁有充沛精力與健康體魄,設法使每一名大學生認同終身體育觀念就顯得很有必要,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正是本文就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探索展開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關系
終身體育指的是體育鍛煉和體育受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而想要較好結合這一認知展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我們就需要明晰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關系,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與自身認知,本文將二者之間的關系概括為基礎、目標、相互影響三個方面。
(一)基礎
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具備著基礎關系。主要是由于高校體育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系統與規范的體育教育,這就使得學生能夠在提升自身體育技能的同時,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能夠較好樹立自身科學的體育意識,終身體育習慣的樹立也將由此獲得較好的支持。結合這一系列論述我們不難發現,作為我國體育教學的最終階段,高校體育教學本身可以稱為終身體育實現的基礎,而由此我們就能夠清楚認識到高校體育的重要性。[1]
(二)目標關系
隨著近年來我國政府在體育事業領域投入的精力日漸增強,全民健身計劃已經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而這種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更好開展指明了發展方向。上文中我們提到高校體育教學本身屬于終身體育實現的基礎,而由此明晰的二者關系我們也不難發現,近年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開展的改革往往將終身體育視作自身的改革目標,而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具備的目標關系也為這一改革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支持。
(三)相互影響
除了上述兩方面關系外,相互影響同樣屬于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關系。對于高校體育教學來說,開始考慮學生的終身追求、鼓勵學生將體育視作自身生活的一部分就是這一影響的具體表現,而終身體育受到的高校體育較好的基礎支持同樣屬于這一影響的具體表現,而結合這些實際表現我們就能夠更為深入地了解二者存在的相互影響關系。[2]
二、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策略
(一)確立指導思想
相關高校在體育教學改革前首先需要將終身體育作為這一改革的指導思想,而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也將較好滿足我國《全面健身計劃綱要》的相關要求。在確立明確的高校教學改革指導思想后,學生就能夠得到較高質量的終身體育意識與習慣的培養,這對于我國終身體育目標的較好實現也將帶來較為有力的支持。
(二)明確任務目標
為了保證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的更好展開,在終身體育觀念的引導下,高校還需要將終身體育作為這一教學改革的任務目標,這樣才能夠保證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相互作用得以較好發揮。在終身體育這一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學生的相關體育意識與習慣培養將不斷向終身體育靠攏,這也將使得以往只注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與運動成績的高校體育教學實現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使得體育教學在高校中不再只是單純的學習類任務,其本身也將為學生畢業后的生活與工作打下堅實基礎。[3]
(三)選擇針對性措施
想要更好結合終身體育思想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相關改革的負責人員還必須結合體育教學現狀選擇針對性的改革措施,確保教學內容的可接受、增加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多樣性、進行傳統評價方式的改革等都屬于這一改革措施的具體內容。對于確保教學內容的可接受來說,相關高校就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教學需求;而對于增加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多樣性來說,相關教師需要保證自身采用的體育教學方法能夠最大程度上引發學生興趣、獲得優秀成績;而對于進行傳統評價方式的改革來說,這一改革需要結合高校實際情況與終身體育思想展開,這樣才能夠保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得以更好實現,并真正為我國終身體育的實現提供扎實基礎。[4]
三、結語
本文就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關系、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策略展開了具體研究,希望這一研究內容能夠為相關高校體育教學負責人員帶來一定啟發,大學生較好實現對終身體育觀念認同。
參考文獻:
[1]李吉松.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5(8):153-155.
[2]蔣志華.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對策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28):104+106.
[3]李科峰.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與發展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167-168.
[4]王麗娜,亢瑾.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4):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