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孩子眼中的好課標準是:要讓孩子提問;要培養想象力、創造力;要有興趣;常態課和公開課要一致。科學課運用了徐州的“學講計劃”能不能達到孩子眼中的好課呢?怎樣才能達到一節孩子眼中的好課?
關鍵詞:科學課;學講計劃;學生視角;好教育
《人民教育》雜志2016第一期中,一位初三學生的文章《什么樣的教育是好教育》引起了我的注意,從學生的眼光和視角來審視現在的教育與學生眼中好教育的區別,雖然文字不多,但是發人深省,作為老師更應該了解孩子們眼中的好課是什么樣的?
孩子們眼中的好課標準其實并不復雜,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提問,因為學生認為他們在提問的時候會讓頭腦不停思考。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再次,學習不能過于形式,要注重興趣的培養,不要做無謂的補課和復習。最后,孩子們喜歡公開課,但公開課上完,常態課又變成老師主講的課堂,希望公開課的教學形式成為常態課堂。做到以上四點就是孩子眼中的好課,看著要求高,但實際做起來在學講計劃實施前其實并不容易,傳統課堂上老師以講授法、問答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學生以聽老師講課和個別回答老師問題為主要學習方法。這就注定了傳統課堂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興趣很難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很少,更別說讓孩子自己來提問了。所以傳統的課堂與孩子眼中的好課差距很大。
小學科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材內容編寫形式上,一般來講,往往是教材先提出研究的課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接著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觀察活動,有時是幾個連續的觀察活動,其中包括教師的演示。另一種是通過小組實驗活動,有時也有幾個連續的實驗,其過程一般是從問題出發,提出假設,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進行遷移。還有一種是教材具有很好的結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學目的除了知識概念外,還包括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訓練過程等。
徐州市的學講計劃的全面推進。學講課堂為什么容易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課呢?“學講計劃”已經深入推進了兩年多,每個老師和學生對學講理念都能或多或少談出自己的看法。學講計劃的核心理念就是“學進去 講出來”,具體的操作上就是“小組合作學習+高質量的導學案”,以小組進步促進個體進步,以個體發展促進整體提高。熟悉“學講計劃”的老師都知道六個基本環節:(1)自主先學:課前、課初讓學生自己先行進行準備;(2)小組討論:通過生生互動,合作解決問題;(3)交流展示:“講出來”的關鍵環節,報告學習成果;(4)質疑拓展:發展學生的推理性、批判性思維;(5)檢測反饋:檢測學習情況,明確反饋以提高達成度;(6)小結反思:建立知識聯系,領悟學習方法。
這六個基本環節,我們如果用在科學課上會發現有些環節不太合理,科學是一門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的學科,學生自學什么?是先自學實驗結論還是先自學實驗過程?實驗結論的自學讓學生從小養成了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只重結論不重實驗的意識,這種意識對人的發展甚至社會的進步帶來負面影響,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培養出來的都是喜歡直接用別人結論的人才,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創造性從何談起?如果我們讓學生自學實驗過程呢?也會有問題,第一,很多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有許多安全措施要做,孩子們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去做很有可能帶來一些安全問題。第二,學生的實驗過程缺少專業實驗器材和實驗材料,做實驗會有困難。
自主先學是我在科學課上發現的一個難題。我在教學《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時,就在考慮怎樣讓學生能夠自主先學呢?能夠給我的課堂帶來更好的效果呢?學生自己加熱白糖害怕出現安全問題,直接拋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課堂又會毫無生機。經過反復權衡,最終我想到了微課,于是我把加熱白糖的過程錄了下來,并且配上了安全注意事項解說詞,學生自學時觀察實驗過程,了解實驗安全注意事項,但微課中不把實驗結果呈現出來。在第二天的科學課上,學生分組做起實驗來既興趣盎然,又井然有序,對實驗的安全措施也了然于胸,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在其他環節中,科學課運用學講模式也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很多技巧。小組合作討論的環節,其他學科的重點放在了結果和答案上,未把過程放在首位,科學課更多是小組合作做好實驗并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和實驗結果的歸納,所以這一環節在科學課上的時間應更長,另外,要充分利用導學單,先讓每個孩子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思考寫在導學單上,全部完成后再進行討論,避免人云亦云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沒有經過思考。在匯報展示環節,其他學科多是匯報結果,而科學課的小組匯報展示更應該放在實驗過程和實驗感悟的匯報上。在質疑擴展環節上,其他學科是加大知識深度,科學課拓展的方向是生活應用和創新思維,也就是讓學生聯系生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檢測反饋上,其他學科重知識點的檢測,科學課重實驗過程和方法的檢測。
學講方式下的科學課肯定能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課,因為完全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完全可以讓所有學生參與小組合作討論中,思維高度運轉。在學習中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最后一個問題,公開課和常態課不一樣的問題,學講方式可以解決嗎?有些老師為了上公開課準備好幾天時間,更有甚者,連什么時候說哪句話都編好了!雖然也能呈現出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但這樣的課堂只能一學期上一兩次,可以短時間準備出來,甚至是編排出來,但學講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氛圍和習慣是編排不出來的,有經驗的專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學講課堂是常態化的,還是臨時“演”出來的,所以學講課堂應該是常態課和公開課幾乎完全同步的,看來學講課堂是完全滿足學生眼中的好課標準的。我們還要從教學的角度來審視學講教學是不是真正的好課,能不能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
學講模式融入科學課堂中,使科學課堂成為孩子眼中的好課堂,成為教育改革要求的好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