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菲
摘 要:我國社會正處于急劇變革時期,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不可避免地對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作為社會成員的學校、學生,多多少少受到這種變革的影響。當下小學生人文素養情況堪憂,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如何將這些傳統文化傳播下去,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學工作者深思的事情。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責任。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是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的學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規定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那么什么是人文素養呢?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質和態度,能很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并能較好地處理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但是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
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語文課的一個特點。而且語文課包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要重視語文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組成,這些文章的內容極為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謂包羅萬象。文章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知識,而且充滿了對人生、社會、自然等的思考和理解。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特別是對一些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文章,引導學生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贊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無聲的語言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學生入于眼、出于口、記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等躍然紙上,了然于胸。例如,描寫自然風光的《日月潭》《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等,通過對這些文章的朗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思想感情,還培養了他們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生活是個大課堂,生活對我們的教育遠遠比學生從書本上得到的深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指的就是知行合一。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那么達到的效果肯定比單純說教大得多。
例如,在學完《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這篇文章很感人,講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同時贊揚了母愛的偉大。你對你的媽媽了解多少呢?請你回家為媽媽刷一次碗,并將刷碗的過程記下來第二天與同學們分享。通過學生第二天在課堂上的講述,我驚喜地發現,我的學生正在長大。有些學生講述了為媽媽洗碗的過程,表現了家庭的和諧;有些學生心疼媽媽,覺得媽媽太辛苦了;有些學生講了媽媽當時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樣的教學由于結合了學生的實際,不僅幫助學生及時消化了課堂所學的內容,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三、提倡學生增加課外閱讀,豐富學生人文學識
適當增加學生課外閱讀是必要的,因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畢竟有限。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素養。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幼兒啟蒙讀物,例如,《幼學瓊林》《朱子家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顏氏家訓》《千家詩》《增廣賢文》等,這些經典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古人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它們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前后連貫,朗朗上口;內容豐富,包含天文、地理、歷史、治國、修身、道德、倫理等知識。這些經典有利于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道德情操。
四、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擔任著塑造學生心靈的作用。因此,教師的人文素養是至關重要的。缺少人文素養的教師不能理解人格的差異,不能理解人性的光輝,凡事只會呵斥學生,而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場理解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這樣的教師不會用愛的理念去教育學生,更缺乏教育的智慧;這樣的教師沒有對教育的執著追求,沒有愛人之心。教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必須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要給學生半碗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
此外,家長的榜樣作用也很重要,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家長要在家中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并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警惕不良行為給孩子帶來的惡劣影響。
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雖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但是可以從小培養,從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多方入手,相信情況肯定會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嚴平.語文教學與小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式[J].學園,2014(2).
[2]高萬軍,李霞.語文教學與小學生人文素養淺論[J].考試周刊,2009(8).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