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麗
摘 要:小學數學擔負著培養學生基本運算能力和清晰的邏輯能力。數學教學的重點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調整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數學興趣,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學習方法,加強內容改革,尊重學生想法。
關鍵詞:課堂互動;尊重學生;靈活方法\
小學數學是學生認識數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不用再多談了,但作為老師,我還是希望探討一下對于初入數學門庭的稚嫩學生,我們該如何教,用什么樣的態度去教。
啟蒙教育對任何一名老師來說都極為困難,他要把學生腦袋中從來不存在的概念去切實地讓他們理解、明白。這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樣,看似簡單,但幼兒卻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學習爬,從爬到站,從站到走。
同為小學老師,我理解小學數學教師的辛苦,但不能因為辛苦就放松要求。俗話說三歲看小,五歲看老。這是學生成長最為關鍵的階段,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的潛能,我們教師需要合理地規劃,充足地備案,盡可能完美地教學。
這就引出我談的第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算是接近完美的課堂。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老師作為主導地位來教授?
無論哪一個我們都能說出它的缺點,也能舉出它的優點。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優秀小說所具有的特點,相信差勁的小說也能找到,那什么算好?經過多年的教學,我發現很多東西是不能生搬硬套的。網絡的發展讓不少老師成為所謂的網絡紅人,學生對老師大加推崇,但他們的風格各異,有的喜歡和學生交流;有的就是悶頭把一節課講完,除了調動氣氛,這些老師很少和臺下的學生做過多的交流。
靈活運用教學方式才是獲得良好課堂秩序,讓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最好辦法。有的老師非常具有個人魅力,而且和這個班級的學生互動起來可以達到最好的狀態,但他并不習慣上課時過多地與學生交流,那會破壞它順暢的思維。像這種情況,那這名老師便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講課和互動之間合理地取舍,恰當地安排時間。
有的班級適合沉默地上課,勉強活躍起來只是畫蛇添足。這種時候,老師就要克制偏好,把課堂順暢、成體系地上完。
一、課前的預習
無論是哪種方法,課前預習對老師、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有目的地學習可以讓學生在上課期間不會顯得無所適從,有了第一印象,學生會知道他自己哪里看不懂,哪里相對簡單。當老師講到關鍵步驟,尤其是老師提出的重點問題和學生發現的一樣時,學生心理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有一種我和老師的看法是一樣的自豪感。
在預習之后,課堂沒有講透徹的問題學生也會主動提出來,他哪里不明白,哪個知識點沒有理解透。相信這種問題是具有代表性的,畢竟學生年齡相仿,思考的方向總體來說并不會有多么大的出入,講析完這一道題,會讓全班的同學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他們再次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會非常輕松地跨過這一道難關。
老師的預習則可以發現第二天講課時重點問題所在。把主要的難點做有的放矢的思考,思考如何生動形象地把難點拆解成一個個學生能夠夠得著的臺階,當所有的步驟講完,學生則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課堂互動,以探索思考代替單純講課
雖然上文提到過這種互動并不一定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在平均水平上,它依舊是廣大師生最適合的一種方式。
互動探索一般是以小組的形式,幾人中推選出一個代表,這種方式的好處不言而喻,它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是幾個成員共同探討出來的結果。但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這種形式的討論最終還是很容易變相地淪為少數好學生或者性格外向學生的發言場。
這種組隊方式很難有所突破,為了打破這種好學生和性格外向學生的壟斷,我著重將喜歡發言的同學組成一組,成績好的同學同樣分成一組,對于不愛說話、成績平平的學生,讓他們組成一組,用這種方式來強迫他們思考,并且給每個人發放任務,任務由他們自己選擇,但每個人必須分得任務,并且做出合理的說明。
這種時候,老師要做好統籌的任務,作為組織者把握好方向。讓討論不過分偏離本來的主題,但也不過分束縛學生的思考和發言。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的思維,對錯誤的思考進行糾正和提醒,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比直接告訴他們哪里錯了更為重要。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得到了方法,即使這一次的討論不成功,但為他們奠定了明辨是非、懂得多方面思考的重要基礎。
當然方法再好也需要教師盡心地去做,畢竟上課這種探討很容易流于形式,不光學生一無所得還會引起一些家長的懷疑。
三、尊重學生
現在早已不是過去,那時整個社會對教師是非常寬容的。現在一來社會對教師的寬容度早已沒那么大,二來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我觀念已經不能允許教師對學生過分地訓斥。
要和學生拉近關系首先是尊重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師生之間要多交流,做到了解學生,理解他們并且投其所好,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之間不再有明確的隔閡,有什么問題可以暢所欲言地講出來,有什么煩惱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老師。
這種良好的關系會被帶到課堂上,俗話說:只有讓學生親其師,才會信其道。雙方的關系融洽,老師指出學生的錯誤,學生會非常樂意接受,他們認為這是老師對自己關心的表現。
反之,如果雙方關系僵硬,不管老師是否出于好意,批評總會招來學生的不滿,認為這是針對他的惡劣行為。這種不滿還會伴著學生的抱怨和對抗,而周圍的同學對同學本來就有一種天然的同情和親近,這會使整個班級的氛圍都出現問題。總之,只有在學生沒有壓力,雙方互信互親的課堂上,探討和互動才會非常高效地實行下去。
例如,我帶過的一個學生,當時他屬于“刺兒頭”型學生,成績還不錯,但事事和別人作對,幾乎是處于班級孤立的狀態,多數老師也不喜歡他。作為班主任,接手他們班的時候,我首先把他叫到辦公室,當時他還很抵觸。但經過聊天,我發現這名同學非常喜歡乒乓球。為了將兩人的距離拉近,我把放置很久的乒乓球拍拿了過來,一有空便拉著他去打球。運動最容易拉近兩人的距離,一個星期下來和他距離感已經明顯縮小了不少,通過愛好建立起溝通橋梁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會變得很容易。每天放學,我都會留下他看著他把當天的作業寫完。
作為班主任老師或學科老師,我們對這些特殊學生,首先要親近他們,尊重他們,在學習上耐心引導,生活中熱心關懷,經常同他們交談,了解思想狀況,盡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抓住時機多鼓勵,多給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如父母一樣關愛他們,如朋友一樣關心他們,讓他們相信我們是他們的知心朋友。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縮小兩極分化,達到共同進步,教師課前要認真做好預習指導工作,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多給他們討論、辯論的時間,課后要多與學生談心,尊重學生。此外,我們要大膽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學不能模式化,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做研究型的老師。
參考文獻:
[1]曲洪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的實施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3(12).
[2]史華紅,梁麗君.“以人為本”視閾下“以學生為本”教育觀的解讀[J].教育與職業,2012(26).
[3]蔡寶來,王會亭.教學理論與教學能力:關系、轉化條件與途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