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娟
摘 要:英語學困生不僅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也是關系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妥善的解決好此項問題對于維護學校教育秩序,提升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做好初中英語學困生的轉化,可以從“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等四個方面努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53-01
對于絕大多數初中生來說,英語是非母語學科,加之其尚處在文化基礎奠基階段,因此其學習英語比高中生難度更高。入學前,較少接觸的部分學生在進入初中后剛開始接觸英語時往往感覺學習吃力,如果不能有效地應對,就會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學困生)。英語學困生的轉化盡管意義重大,但又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甚至在轉化中會出現“慢轉化”、“不轉化”甚至“負轉化”的現象。因此,需要深入探究英語學困生的現實成因,根據其成因,采取相應激勵舉措使這類學生逐步培養其“樂于學習”的良好學習心理狀態,激勵這一批人們不愿直視,而又不能忽視的群體實現有效轉化,進而引領其實現健康成長,成為提升學校英語教學質量與教師育人水平,乃至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課題。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
通過一些調研得出,假若學生明白學習是非常關鍵的事情,知識的覆蓋面全,則會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不然,一些“學困類”的學困生,可能會出現學習“無用”的理念,不重視學習,導致成績差。學生在這期間能夠進行自我分析,能夠有目的或沒有目的地研究自身可否提高成績,可否成為好學生,此理念會慢慢對其自身學習活動帶來干擾。“學困類”包括兩個方面的極端行為,其一是過于自負,覺得自己非常的聰明,并不用非常的上進。大部分人其實覺得自己是一個笨拙的人,沒有過強的自信心,有消極的想法。從主觀層面來看,則沒有學習的動力,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其一則是大部分初中學校并不重視學習觀的創建,導致學生無法準確地了解自己。所以老師需要全面地掌握及改正學生對學習的錯誤性認識,在授課期間務必要重視學習內容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此可以全身心地投入。
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學習目的屬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真正促進力。顯著的學習目的是能夠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關注度,鼓勵學生不斷學習、應對挫折,獲得成績的提升。當學習成就感出現的時候,學生是可以形成更顯著的推動力來確保學習活動的不斷發展。所以老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期間總結樂趣”。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把握成功、感受成功,對于學生而言,老師的激勵是非常關鍵的。老師需要提供機會,引導“學困類”學困生經過自身努力來把握成功,同時給予一定的幫助與激勵。老師不可忽略“學困類”學困生,務必要給予尊重與關愛,找到其優勢。特別是需要增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利用有效的學習經歷體會來總結心理樂趣,提高信心,構建顯著的學習目的。
三、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常言道“親其師而信其道”也就是這個道理。在教師與學生中,只有保持和睦的感情,才能增進師生之間的融洽,從而促使了學生內心的激發(要為老師爭一口氣,不能辜負了老師的希望)而努力學習,若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充滿了信任和尊重,那么學生也就愿意與老師共享學習的過程,從而在老師的課堂上愿意聽取老師對知識內容的講解和對典型例題的剖析過程。反之,若師生之間沒有建立好友情,那么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不良的抵觸情緒,則在上該科任老師的課時會感到反感、厭惡和恐懼,從而在學習上面產生了消極的作用。總而言之,只有處理好師生的密切關系,才能夠令學生安心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只有和睦的家庭才能讓孩子具備學業上的尊嚴與信心,從而促使了孩子身心和身體上的健全發展,特別是非智力原因的構成與進展。家人與孩子在溝通時應當注意詞匯的使用方法,雙方要互相尊重,在探討問題的時候孩子不能說話沒有禮貌,而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也不要統一性、強制性,要理解孩子所表述的內容和他心理所思考的問題,多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所在。但是,在聆聽孩子的思想中,不能夠全方位地聽取孩子所說,這樣使一個家長缺乏了管教的威嚴性,孩子在家庭中也會變得強勢起來,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業方面等。
參考文獻:
[1] 曹會東,李海平等.多元智能理論視覺下的英語課堂教學[J].成都教育學報.2009,(4):30-32
[2] 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289-291
[3] 楊振武.初中英語學困生多元智能評價與學困生激勵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4] 邵 玲.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勵外語學困生[J].教學與管理,201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