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城
摘 要:數學語言既是數學思維的產物,又是數學思維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學習與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學習和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應學生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牢固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202-01
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看書并領會其內容的能力。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蓍區別,在于數學學科中充滿著符號、圖形和圖像,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表達數學意義,交流數學思想。這些符號、圖形和圖像就是數學語言。學生要理解數學知識,必須運用數學語言來進行思維。閱讀是自主學習的主要形式,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提高閱讀能力。然而,現在的大多數學生不會閱讀,數學學習存在許多障礙,因此,數學教學應在這方面加大訓練力度,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數學閱讀興趣的培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所以教師可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有沒有興趣,閱讀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例如,微積分誕生于17世紀下半頁,它的創立是為了解決科技領域歸納出來的課題。當時科學界重視光學和透鏡的設計,這就需要研究光線射入透鏡的投射角,而投射角是光線與曲線的法線所形成的角,由于法線與切線是相互垂直的,所以歸結為求曲線的切線問題,由此引入導數的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對某個數學內容進行數學史的簡單介紹,使學生了解原本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都是活生生的,都有歷史的發展淵源,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概念形成的背景、科學價值和深遠的影響。再如,講牛頓—萊布尼茲公式時,可介紹微積分的發明權之爭。通過講授數學大師的生平,也讓學生領略大師的另一面。數學內容大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學生讀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上網、查資料搜集一些數學故事、趣味數學,或自編一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小知識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以增加閱讀情趣,使學生對索然無味的數學頓時感到興趣盎然。
二、數學閱讀方法的培養
1、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數學教材中的語言通常是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表語言的交融。數學閱讀重在理解,即把閱讀的內容轉化為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如,把一個抽象表述的問題轉化成具體形象的問題,把用符號形式或圖表表示的關系轉化為言語的形式表述,把一些用言語形式表述的概念轉化成用直觀的圖形形式表述等。例如定積分式: ,不僅表達了“分割、求和、取極限”的積分過程,而且指明了被積函數 與積分變量 ,還表達了積分區間 以及定積分與原函數之間的聯系。數學閱讀能力的核心是語言的轉換能力,這正是數學閱讀有別于其他閱讀最主要的方面。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思維步驟嚴密的學科,語言嚴謹、準確、精練。在教學命題中,每一個字、詞都有其確切的含義,閱讀時必須逐字推敲,把每一個字、詞的意義理解透。
2、引導數學思考,提高閱讀效率
數學閱讀的核心目標在于理解,包括通過聯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新舊知識重新進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善于捕捉數學問題并回答問題,能否根據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進行語義轉換和語句分析,是閱讀理解的關鍵,也是閱讀能力水平的標志。數學中的概念、定義、公式、性質、定理、具體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步驟的表述,都應該是科學的、嚴謹的、有序的,應當言必有據,條理清晰,因果關系順理成章。因此我們應讓學生學會咬文嚼字地閱讀,每個關鍵字詞、表格、圖像都應反復閱讀。應讓學生像語文上分析句子成分一樣,找出每一句的主謂賓,搞清哪些是修飾限制成分,這些修飾成分有什么作用,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會其中的含義。教師要引導數學思考,閱讀定理、公式、性質時要知道它的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應用?這些條件能否增減?能否更換?這些結論如何證明?閱讀例題時要仔細理解題意,要想一想題中用到了那些知識點,要領會解題過程的方法、技能和技巧,要掌握例題的書寫格式等。數學閱讀不單是讓學生讀懂概念,記住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邊閱讀邊反思,要能挖掘出教材中所闡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閱讀完一章一節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進行多向交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要理清脈絡,疏通思維,消除障礙,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比較和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便于日后進行信息的檢索和提取。
3、交流閱讀體會
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閱讀能力有異,學習自覺程度也不一樣,不定期組織學生交流數學閱讀的經驗,無疑對大面積提高學生閱讀教材能力大有裨益。合作交流的過程是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學習提高的過程,也是閱讀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協作的精神、團隊觀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在教學中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千方百計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為他們提供一個相互學習,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機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共同閱讀、交流閱讀心得、分工動手操作、討論,發揮潛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強思維的檢索頻率,使思維異常的活躍,啟迪學生創新的靈感,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閱讀是思考、理解的前提,數學閱讀能力是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活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有多種多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閱讀便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使其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其數學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溫江濤.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J]. 江西教育2012,6
[2] 柯韓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