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芬
摘 要:在小學時期的低段音樂學習中,歌唱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一眾天賦,它本身有著非常豐富的學習內容,通過這種最自然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感知音樂的各種基本要素,能讓其自然地、有感情地表現音樂的美感。歌唱對孩子們在學習音樂中的重要性,我們發現了現今存在的問題。找到了輕聲歌唱這一方法,循序漸進的學習,并且培養孩子正確的歌唱習慣。
關鍵詞:節奏訓練;輕聲歌唱;低年級;音樂課堂;音樂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252-01
現在音樂課堂的歌唱教學活動中,小學生好勝心較強,為了引起注意,經常用高聲甚至大聲喊唱來表現自己。此時,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每次一遇到高音,都會用力喊唱,聲音失去了美感,破壞了歌曲的意境。經過長時間的不正確演唱,容易造成聲帶損傷,孩子對歌唱喜愛興趣也就缺乏。而對于農村大多數的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途徑大都來源于學校的音樂課堂。面對以上問題,在音樂課堂中應如何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讓孩子擁有美妙的歌聲呢?
一、把握音準節奏,打好歌唱基礎
在音樂中,音準和節奏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它們在歌曲中缺一不可,缺少了誰都不能唱出美妙的歌曲。大部分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對于節奏音準,他們的概念模糊,甚至有些完全不清楚。因此,在低年級的歌唱教學中,學會把握節奏,唱好音準成為他們在音樂課堂中學習的重要部分。
1、巧用手勢,記憶音高
科爾文手勢的運用,對于低段的學生有非常大的輔助作用,幫助他們建立音高的概念。在音高的概念上,唱好音準。音樂是一門簡單而又復雜的藝術,它僅僅由簡單的7個音,做出了無數旋律,譜寫了千變萬化的歌曲。
2、運用聲勢,掌握節奏
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旋律進行中音階 音符或者音節的長短和強弱等。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骼,沒有了節奏,學生就不能穩定的歌唱。聲勢練習,這是一種不受條件、環境、時間制約的極其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方法。通過有規律的拍手、拍腿、跺腳等形式可掌握各種多變的節奏型,并為學生自己創造節奏型為歌曲伴奏積累素材。通過這樣形式讓學生感受歌曲的節奏,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運用輕聲唱法 表現歌曲之美
在我們現在的歌唱課中,我們常見教師為了要活躍課堂氣氛,要求孩子唱歌時“聲音要響亮些,大聲些”,導致學生普遍出現喊唱的現象,導致缺乏對歌曲美的求真。只有建立在正確的姿勢、呼吸、發聲、咬字和唱準曲調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清脆美妙的歌聲。所以在歌唱教學中要鼓勵孩子用輕聲歌唱的方法去演唱歌曲。
1、輕聲跟唱,培養聽賞習慣
學生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通常都是聽覺領先,再運用聽唱法來學唱歌曲。歌曲《賣報歌》,在許多學生讀幼兒園時就已經學過。所以,當教師準備范唱這首歌的時候,好多學生都會迫不及待地高聲、大聲跟唱,接著全班大聲唱起來。此時,音準、音色、節奏,孩子們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他們大聲喊唱,就想讓老師知道,他們已經會唱了。
2、輕聲歌唱,培養歌唱習慣
學會輕聲歌唱,有利于在唱歌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讓孩子們一邊唱一邊聽伴奏,有利于及時修正自己的音準和節奏,感知音樂,學會體會音樂的美感。歌曲《小放牛》民歌特色濃郁,老師在孩子們演唱的時候,都要適當地給予一定的鼓勵,并且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要求。讓他們體會什么是美的聲音,怎么唱才能表現出放牛郎的快樂。
3、輕聲歌唱,培養合作習慣
每個班級的學生音色不一,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全班的音色協調起來。這時使用輕聲歌唱是最好的方法,因為輕聲歌唱能夠使氣息平穩、均勻、柔和、暢通。另外,可以增訓練學生聽覺的靈敏性,聽出自己的聲音與集體聲音的哪里不同,盡量把聲音和其他同學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