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現代學徒制是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礎上,強調教師和師傅的深入指導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實質就是校企一體化育人。為真正貫徹和執行現代學徒制,特構建營銷專業校企一體化育人方案,確定協同育人的目標和原則,以及共同培育的模式。并根據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進行能力分解和知識分解,然后將知識點重構,歸屬顯隱性知識和重新設置課程。值得注意的是,一體化育人過程中的教學安排需要遵循校企因時制宜、課程分段開設和學生輪換學習等幾點要求。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一體化育人;營銷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1日
一、引言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等文件闡明: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為了更好地開展本專業與合作企業的協同育人工作,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主體作用,明確職責,精誠協作,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營銷人才,結合企業和本專業實際情況,特制訂實施方案。
二、協同育人的目標與原則
本著互利互惠、協作共贏的原則,充分考慮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合作企業的本質屬性,我們認為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以下特征:(1)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從事市場開發與營銷工作,具有所面向的行業、產業需要的職業行動能力、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2)本專業以合作企業的營銷人才需求為指南,培養的人才能從事本企業旗下產品的銷售、營銷、策劃、管理等工作,能獨立承擔某個區域市場的調研、開發、維護和拓展。
為了保障一體化育人的效果,同時確保校企雙方日常教學和市場工作的正常開展,不影響其他工作和部門的運轉,使一體化育人方案能夠順利執行,并在今后的育人過程中得以延續,雙方需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共建共育原則。現代學徒制強調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以校企雙方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新型職業人才培養方式,這就要求雙方共同建立實習基地,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二是互動原則。在共建共育的育人過程中,校企雙方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授課計劃和授課方式,雙方需就人才培養的標準、要求、任務和效果等各方面展開頻繁的溝通和互動,才能保證人才培養沿著既定的模式循序漸進,達到預期的培養質量;三是互利原則。校企雙方在育人過程中有付出,也會有所回報,或者是培養的人才質量更高,或者是短期雇傭員工的成本更低,或者是優先選聘高素質畢業生的機會等等;四是相互協調、配合的原則。育人方案構建完成之后,理應嚴格按照方案執行,若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企業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或者人事發生較大變更,比如學校授課進度過快或滯后等,雙方需冷靜處理,相互協調,共同解決棘手問題,以期使人才培養達到預期效果。
三、共同培養的模式
(一)共建頂崗實習基地。學生在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后,由企業選聘優秀學生進行為期一年或半年的頂崗實習,或接受短期崗前培訓后再頂崗實習。學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管理,合作教育培養,使學生成為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合格技術人才。
(二)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利用學校設施設備、教育管理、師資和企業生產經營場所、技術指導等優勢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
(三)共同參與培養過程。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同時,企業需要指派技術能手親自輔導學生,并且需根據課程安排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授課、講座等,滿足教學的需要。
(四)共同完成培養考核。學生以小組或者團隊的形式完成企業布置的實踐項目、任務,企業和學校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鑒定。
四、人才素質要求
營銷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應具有以下技術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表1)
五、知識分解與重構
在教育學理論中,所有的知識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通過口頭表述的方式傳授,而隱性知識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知識,往往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方式或積累實踐經驗而習得。由于營銷專業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專業,其中既有很多營銷理論屬于顯性知識,同時開展營銷活動又屬于隱性知識,通過實踐來獲取這部分隱性知識更為直接和有效。因此,我們將營銷專業的課程按照能力進行分解,根據分解能力設置課程,并將每門課程的知識點分解出來,歸納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一般來說,顯性知識在學校習得,隱性知識在企業習得,既可歸屬為顯性又可歸屬為隱性的知識通過學校習得相關理論之后在企業實踐活動中進行操練,進一步強化和鞏固相關知識點。(表2)
六、教學安排與方法
在校企一體化育人實施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到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授課課時量、工作安排、教與學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等諸多方面,綜合以上因素設置各課程和知識點的教學安排,并根據知識所屬的顯隱性的性質和教學的內容設計科學可行而又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校企因時制宜。現代學徒制著重強調了師傅的幫帶作用,但又區別于傳統的學徒制,它講究的是邊學邊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學生的習得由學校學習和企業實踐兩部分構成。而企業每年的經營活動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銷售淡季和旺季明顯區分,忙時和閑時工作各有側重。那么,為了兼顧企業的市場運營和課程教學的連續性,校企雙方因時制宜,根據市場規律和教育理論設置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
(二)課程分段開設。從營銷專業的必備能力分解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課程的知識點既包括了顯性知識又包括了隱性知識,顯隱性知識適用于不同的教學場所習得,其教學方法迥異。我們要敢于打破課程只能整門教學的傳統,嘗試將課程的顯性知識集中在學校教授,將課程的隱性知識集中在企業實踐,分段開設,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三)學生輪換學習。在一些非典型性的實踐活動中,企業專家的指導和幫帶會受到時間、地點和條件等的限制,對學生的數量會有特殊要求,比如商務談判、客戶拜訪等活動中,能從旁學習的學生只能一兩名。那么,學生可以采用輪流制,輪番跟隨師傅,觀察和模仿,習得這些隱性知識。還有企業的節日慶典等活動中,由于舉辦次數較少,學生也可以采取輪流的方式參與活動,以增加自己的實踐和體驗。
主要參考文獻:
[1]董慧.行業企業在校企合作中主體作用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5.9.
[2]杜廣平.我國現代學徒制內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0.
[3]黃慧化.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探索[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