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人才強國”的人才觀,清末重臣張之洞在興辦新式學堂的實踐中極為關注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逐步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教師管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加強教師思想管理,提升教師思想素養;重視教師職業能力培養及常規管理,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完善教師遴選程序,建設合格師資隊伍。張之洞在開展教師管理的過程中,堅持思想管理為先,推行品行考核;立足全員管理,提出任期考核;既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也十分重視保障教師的待遇。張之洞的教師管理思想,不僅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也為當今我國加強教師隊伍管理與建設提供了歷史參考。
關鍵詞:教師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遴選;教師職業能力;張之洞
中圖分類號:G645;G64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3-0070-06
收稿日期:2017-02-16
作者簡介:胡世剛(1967-),男,湖北麻城人,湖北省黃岡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教育史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張之洞是晚清政府倚重的權臣,也是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其為官伊始結緣于教育,歷任浙江鄉試副考官及湖北、四川學政,晚年入主軍機掌管學部。特殊的經歷,使他一生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鐘,從政過程中始終關注教育并在教育領域大有興作,為中國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正如時任清朝管學大臣張百熙所言:“查張之洞留心學務最早,辦理學堂亦最認真,久為中外所推重,是該督二十余年之閱歷,二十余年之講求,于學堂一切利弊知之較悉,自與尋常不同。”[1](P65)在興辦學校、管理教育過程中,他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逐步形成了內涵較為豐富的教師管理思想。本文擬就其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進行梳理與挖掘,以期找尋到某些有益于當今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及教師素養提升的歷史參考。
一、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的成因
任何思想都有著深刻的形成之源,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也不例外。從張之洞有關教育的文稿來看,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是其“人才強國”的人才觀、興辦新式學堂的實踐需求以及構建合格教師隊伍諸因素合力的結果。
(一)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是其“人才強國”人才觀在教育領域的反映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入侵,表明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成敗,戰爭的勝負有賴于經濟勢力的強弱。正如恩格斯所言:“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的。”[2](P12)近代中國落后挨打、反侵略戰爭屢次失敗的局面及恩格斯的觀點告訴我們,一國軍事實力建立在該國的經濟實力基礎上,經濟實力的增強有賴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發展生產力離不開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因為先進的生產力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基于這個意義,恩格斯強調:“贏得戰爭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3](P229)張之洞也能較為理性地盱衡強國與人才、人才與學校、學校與教育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邏輯關系。他指出:“國無強弱,得人則興;……無人才則救貧救弱徒涉空談,有人才則圖富圖強易于反掌”[4](P4997)。他從親歷過的中法戰爭實踐認識到,中國在戰爭中失利“實因水師之無人,槍炮之不具。”[5](P258)然而,人才從哪里來?張之洞說:“德之勢最強,而學校之制惟德最詳,日本興最驟,而學校之數在東方之國最多”[5](P909)。因此,他的結論是:“西國之強,強以學校”[6](P544)。正是從這種認知出發,督粵期間的張之洞就將目光投向了近代教育領域。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所具備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教育能夠培養社會所需的各級各類人才,為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發展服務;而師資則為學校教育的基礎,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連接學校教育和學生不可或缺的媒介。盡管張之洞當時并未掌握多少教育理論,但他的諸多思考與行為,在今天看來的確又是沿著類似于現代教育理論昭示的方向前行的。如,為培養有別于舊式將弁的新式軍官和軍事科技人才,他于1887年在廣州創辦了廣東水陸師學堂;在主政湖北期間,張之洞先后主持創辦了大批新式學堂,涉及實業教育、師范教育和普通中小學教育等領域,如湖北自強學堂、湖北方言學堂、湖北算學學堂、湖北農務學堂、湖北工藝學堂、湖北師范學堂以及一系列新式中小學堂等等。張之洞不僅為各級各類學堂明定了立學宗旨,明確了辦學目標,而且還力抓學堂管理和建設,在學堂選址、經費劃撥與籌措、課程設置、教材的編纂與選用、師資隊伍的構建與優化等方面不遺余力。
(二)興辦新式學堂的實踐需要,是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生成的現實動因
在發展近代教育、興辦各級各類新式學堂過程中,張之洞遇到不少棘手問題,如新式辦學理念的樹立、辦學經費困難、教材奇缺、師資匱乏等等。其中,最為嚴重的當屬師資危機。張之洞說:“學堂固宜速設矣,然而非多設不足以濟用,欲多設則有二難。經費巨,一也;教習少,二也。求師之難尤甚于籌費,天下州縣皆立學堂,數必逾萬,無論大學小學斷無許多之師……”[5](P917)。學校若無教師,真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如張之洞所言:“振興教育必先廣儲師資,師資不敷,學校何以興盛?”[7](P841)而當時的現實是“省城師范學堂速成科畢業生,現尚不敷分派。”[7](P851)為了解決師資匱乏問題,張之洞曾高薪聘請洋人為師,如廣東水陸師學堂就曾聘請英國人及德國人任教,分別教授輪機制造運用、艦船駕駛攻戰和陸師的馬步、槍炮等課程;湖北農務學堂聘請美國人任教,教授農桑、畜牧、林業等近代農林知識和技術課程;湖北工藝學堂聘請日本人任教,教授理化、機器等課程。但隨著新式學堂數量增多、辦學范圍擴大,張之洞深感聘請洋人實非長久之策。他指出:“學堂必有師。此時大學堂、省城之普通學堂,猶可聘東西各國教員為師。若各州縣小學堂及外府中學堂,安能聘許多之外國教員乎?”[1](P80-81)思想認識來源于實踐行為。張之洞興辦新式學堂的實踐,促使他逐漸認識教育發展規律,也日漸明白解決師資匱乏問題,必須首先重視師范教育,開設師范學堂,培養師范人才,從而提出“辦理學堂,首重師范”的正確主張。張之洞身體力行,不僅在實踐中創辦了多所師范學堂,如湖北師范學堂、兩湖總師范學堂、湖北師范傳習所、支郡師范學堂和培養幼師的湖北敬節學堂,而且將師范教育納入“癸卯學制”。為保證師范教育正常發展,他參與制定了《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和《奏定優級師范學堂章程》兩個重要文件,總體明確了各級師范學堂的培養目標和模式,具體規定了各級師范學堂的考試錄入、學習年限、教學內容、師資構成、獎懲措施、畢業去向等,為規范和加強師范學堂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師范學堂是教師的搖籃,抓緊對師范學堂和師范生的管理,著實抓住了教師管理的源頭,這也正是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的亮點。
(三)構建合格教師隊伍,是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生成的啟動鍵
教育實踐中,教師隊伍的數量影響辦學規模,教師隊伍的素質影響辦學質量,二者缺一不可。在創辦新式學堂后,張之洞發現學校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質量不高,原因之一便是充任小學堂的教師基本上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教育培訓,“惟小學教員,非由師范學堂畢業出身者,其于教授法管理法必致茫然,無所措手。”[7](P861)小學教育質量進而影響中學堂的生源質量。張之洞指出:“其實府中學堂此時安有許多合格學生?此正如無根枝條終歸于萎,雖長奚為;無址之墉,立見其傾,雖高安用?徒張虛名,不求實濟,始基一壞,補救無從。”[7](P861)在這里,張之洞闡明了這樣的想法:小學教育為教育的“始基”,是“國民教育之根本”[7](P861),而“始基”、“根本”的鞏固則有賴于大批合格教師的存在。那么,何為張之洞心目中的合格教師?首先,教師必須思想高峻,品德端純,以良好品行為學生樹立榜樣。張之洞說:“膺師范之任者,必當效品養德,循禮奉法,言動威儀足為楷模。”[8](P676)其次,教師應當經過師范教育培養,學識淹通、掌握一定教育技能、懂得教學規程并熟悉教授與管理方法。張之洞指出:“興辦學堂,全賴師范得人,課程方能合度,管理方能得宜……俾粗諳師范規程,從事教育不致茫無措手。”[7](P851)正是基于構建合格教師隊伍的理想,在教育實踐中,張之洞以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為抓手,在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方面做了大量而細致的工作。
二、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的內涵
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不僅有著生成的社會歷史原因,而且有著豐富的內涵。具體說來,有如下數端:
(一)加強教師思想管理,提升思想素養。張之洞認為,“造士必以品行為先”[1](P82)。他要求各學堂加強學生思想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既然如此看重學生品行,那么必須首先重視教師的品行修養,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張之洞要求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以自己良好的行為規范為學生樹立榜樣。他說:“學生既重品行,則凡選派教員學職,均需推擇品行端正之員以資表率。”[1](P83)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規范教師職業操守的主張和措施:
首先,明確道德品行評判標準。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期間,秉承品行實學尤須實力講求的態度,撰寫了《輶軒語》、《書目答問》等著作,專門指導學人士子做人、讀書。他在《輶軒語》中提出了優良道德品行標準:“德行謹厚”,即“心術慈良不險刻,言行誠實不巧作,舉動安靜不輕浮”;“人品高峻”,即“教書院義學不素餐,求功名不夤緣,試場不作弊”;“立志遠大”,即“不以一衿而自足,不以能文而自滿,立志希古,不隨流俗”;“砥厲氣節”,即“當言則言,當行則行,持正不阿,方可無愧為士……”[6](P594)。他希望學人士子以此為據,著力修行。
其次,重視教師職業操守管理。第一,張之洞強調教師須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傾心教學,不得兼營他業,而應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定:“初等小學堂堂長及教員,非經本地方官核準,不得兼任其他事務,并兼營私利之事業”[1](P187);高等學堂的教員也應以“專任學堂事務不兼外差為要。”[1](P580)第二,張之洞強調教師要遵守紀律和規章的約束。“癸卯學制”有不少關于教師紀律的規定,如“初等小學堂堂長及教員,非經本地方官核準,不得擅離其職務,或離其職務所當居住之地。”[1](P187)“查洋藥為鴆毒之尤,各省學堂均應懸為厲禁。”[1](P89)張之洞還特別注意對“洋教習”(即外國教員)的紀律約束,節制他們的權限。他說:“向來學堂用洋員充任總教習,往往多所干預,以攬我教育之權,不無流弊”[1](P70)。因此,他建議“各省中學堂以上,有聘用外國教員者,均應于合同內訂明:須受本學堂總辦監督節制。除所教講堂本科功課外,其余學堂事務,概由總辦監督主持,該教員無庸越俎干預”;禁止外國教員在中國傳授宗教內容,“須于合同內訂明:凡講授科學,不得借詞宣講涉及宗教之語,違者應即辭退。”[1](P89)
(二)重視教師職業能力培養及常規管理,提高教師業務能力。據《教師必備的十大職業能力(修訂版)》[9]一書可知,教師應該具備組織教學、掌握教材、駕馭課堂、語言表達、教育科研、心理疏導等十個方面的職業能力。教師職業能力是在教師專業能力基礎上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養成的,而教師的專業能力則是在教師職業準備階段尤其是師范教育專業培養而獲得的。張之洞重視師范生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首先,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師范教育特色。1902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在武昌創辦師范學堂,規定:“師范課程,除普通學外,另外教育學、衛生學、教授法、學校管理法等科。”[10](P988)從“癸卯學制”可以看出,教育學講授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教育法令、學校管理法、學校衛生、實事授業等內容,培養師范生組織教學、分析運用教材、駕馭課堂、教育科研等能力。優級師范學堂增設心理學課程,講授普通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儲備有關心理疏導、生活指導等知識。其次,加強師范生的語言教學與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不可或缺的職業能力,事關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張之洞說:“教師善于語言者,則其講解學理,醒豁確實,啟悟必多;故當教授之際,宜時使學生演述所學以練習言語。”[8](P676)隨著義務教育推行和新式學堂增多,使用統一語言成為普施教育的要求與趨勢。“癸卯學制”提出“茲擬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將來各省學堂教員,凡授科學,均以官音講解”[1](P90)。這就要求師范生首先要會講官音,才能挑起促進全國語言統一的重任。因此,“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中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用《圣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1](P90)張之洞關于教師的常規管理,除了上文已經述及的加強忠于職守、謹遵紀律和規章約束的教師職業操守教育外,還嚴明獎懲機制。他說:“各省學堂所派之員紳,除辦理不能合法及多滋流弊者應隨時撤懲外,其有確能實心任事,不辭勞怨,學生均能循禮守法,安分用功,毫無流弊者,每屆五年,準援照從前同文館成案擇尤保獎。其無成效者,不給獎。似此分別獎劾,勸懲兼施,庶辦理學堂者皆知奮勉”[1](P94-95),主張實行教師考核制,確定教師的任職年限。張之洞反對新式學堂教師沿用從前書院的“山長之例,以賓師自居”,講求傳統禮節,固執而高傲,行為往往自由而不受節制。他主張向國外學習,將學堂教員都列作職官,如日本稱作教授、訓導等,“此后京外各學堂教習,均應列作職官,名為教員,受本學堂監督長統轄節制”;當然,監督應對教員以禮相待,尊重教員。學堂教員既然列為職官,就有任期,“或三年一任,或二年一任,或視該學堂畢業之期為一任”,任期未滿不得隨便離開,另謀職業。那么,任期滿了怎么辦呢?張之洞認為,“優者任滿再留,中平者如期更換”[1](P89),主張將考核結果作為教員去留的標準。
(三)完善教師遴選程序,建設合格師資隊伍。張之洞在教師遴選程序、途徑及加強教師隊伍建置方面提出了一整套主張:
首先,嚴格遴選條件。張之洞要求各級各類學堂選聘教師,除堅持思想品德良善外,還需在工作態度、身體素質等方面予以考察,“凡從事學堂之員紳,及各科學教員,必審擇精力強健,辦事切實耐煩,不染嗜好者,方于教育有裨。”[1](P89)而且,對不同的教學和管理崗位有不同的條件要求,如高小學堂堂長,“須用在初級師范學堂畢業、實通曉管理法者……以素能留心學務者充之。”[1](P199)高等學堂的教務長,“以教員中有品望、明教科理法者兼充……”[1](P580)。
其次,明確遴選途徑。張之洞建議采取以下三種途徑來解決各級各類學堂的師資匱乏問題:一是“延聘外國教師”,如湖北農務學堂和工藝學堂都曾采取過此等做法,“查農政修明以美國為最,上年即經電致外洋,選募美國農學教習二人來鄂”,“又于洋務局內設工藝學堂,選募東洋工學教習二人:一教理化學,一教機器學”[11](P158)。二是創辦師范學堂,自己培養師資。張之洞說:“師范學堂,意在使全國中小學堂各有師資,此為各項學堂之本源,興學入手之第一義。”[1](P80)三是派學生出洋學習,學成歸國后充實教師隊伍。他提倡各省選派條件優越的學生前往日本或歐洲等地學習師范教育。他說:“若無師范教員可請者,即速派人到外國學師范教授管理各法……”[1](P81)。在湖北推行新式教育之初,張之洞就曾從經心、兩湖、江漢三個書院中挑選優秀學生赴日本習師范教育,以應急需而立規模。
再次,規范教師隊伍建置。張之洞認為,學校教師隊伍不僅包括教師,還應包括管理人員。他說:“學堂所重,不僅在教員,尤在有管理學堂之人。必須有明于教授法管理法者實心從事其間,未辦者方易開辦,已辦者方能得法;否則成效難期,且滋流弊。”[1](P81)由于中國新式學堂初興,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都不如外國,張之洞建議在官紳中選擇一些品學兼優、性情敦厚而平日又能留心教育的人,出國考察、學習“外國各學堂規模制度,及一切管理教授之法,……目睹外國教習如何教,生徒如何習,管理學堂官員如何辦理。回國后,分別派入學務處暨各學堂辦事,方能有實效而無糜費。”[1](P81)他主持并參與修訂的“癸卯學制”,根據學堂級別、規模的不同對各級各類學堂應設置的教員、管理員人數及其相應職責進行了專章規定,如“初等小學堂設堂長一人,主持全學教育,督率堂內教員及董事司事”;“正教員任教授學生之功課,且掌所屬之職務,……副教員助本課正教員之職務”[1](P187);中學堂“設監督一員,統轄全學員董司事人役,主管一切教育事宜。設教員若干員,分教各種科學。設掌書一員,以教員兼充。設文案一員,專管全學往來文牘。設會計一員,總司全學款項出入。設庶務一員,管理堂中各項雜務……”[1](P393)。
三、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的啟示
為實現對教師的管理,建設起一支合格教師隊伍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張之洞可謂用心良苦,殫精竭力。他以加強教師思想管理為切入口,對事關教師隊伍構建、教師技能培訓、教師紀律規范、獎懲制度制定諸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思考與嘗試,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興辦學校缺乏師資的燃眉之急,而且其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中不少合理的成分,也值得我們后人學習與借鑒。
(一)重視思想管理,將思想教育置于教師教育首位,是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的出發點,也是其教師管理實踐的歸宿。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他強調教師不僅應當學識與能力的儲備足而強,而且應當品行端純、思想觀念正確,才能以身作則,并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導師和思想導師。張之洞關于教師的思想管理實踐也是出于這樣的認知,強調“膺師范之任者,必當效品養德,循禮奉法,言動威儀足為楷模。”[8](P676)他提出了評判教師思想品德的標準,作為考察教師思想品德的依據;制定了嚴明的教師職業操守和紀律,對教師思想行為予以規制等等。張之洞身處變革、動蕩的特殊歷史時期,能夠及時應對,賦予教師職業道德以時代內涵,加強紀律約束,注重品行考核,在繼承傳統教師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增添了適應時代發展的積極因素。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行動上的錯誤和實踐中的失誤,歸根結底是思想認識出現了偏差。而正確的政治信仰的樹立、思想觀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修煉又都是強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與管理內化的結果。重視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中國教育的一貫傳統,更是當代教育的強烈需求。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2]。
(二)明晰教師管理思路,構建教師管理體系,協調各項管理之間的關系,使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良性運行和發展,力爭最優管理效果,是張之洞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的重要昭示。隨著辦學層次和類型的增加,張之洞在教師管理過程中,既重視在崗教師,又關注未來教師——師范生;既關注本國教員,也將外國教員納入管理的范疇,根據不同的對象,分別提出了不同的針對性要求,及時化解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避免教師管理中的“漏洞”。在實施教師管理的過程中,張之洞管理思路清晰,多管齊下,既重視思想管理又強調能力提升;既重視品行考核又注重制度約束;既注重遴選條件又重視遴選程序等,無不體現出張之洞較為嚴謹的工作態度。他重視保障教師待遇,堅持任期考核制。為調動士人當教師的積極性,張之洞主張將學堂教員列為職官,提出“學堂教員宜列作職官,以便節制,并定年限……此后京外各學堂教習,均應列作職官,名為教員,受本學堂監督堂長統轄節制,以時考核其功過而進退之”[1](P89),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有利于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的困難。在保障優厚待遇的同時,張之洞也十分重視教師的任期考核。如前文所述,考核結果直接關系到教師的去留,初步形成了教師隊伍的動態調整機制,這與現代管理思想不謀而合。張之洞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1978年4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13]。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任何教育活動和教育改革都離不開教師的“關鍵作用”。張之洞作為一位積極投身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正是抓住了師資隊伍建設這一關鍵環節,其教育興作才得以取得一定的成效,得到時人的肯定。
毋庸諱言,張之洞的教師管理思想也存在明顯局限,如一些制度或措施的設計缺乏應有的合理性且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對于教師權益的保護及教師培訓與職后能力提升等均未納入關注的視野,致使其興辦教育的過程中師資匱乏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的解決。當然,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作為歷史人物和封建官吏的張之洞的教師管理思想與實踐,而應更多地從中尋找對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有益的成分,以資當今我國教育發展借鑒。
參考文獻
[1]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
[3]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
[4]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上海:中華書局,1958.
[5]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第一冊)[M].北京:中國書店,1990.
[6]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國書店,1990.
[7]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第二冊)[M].北京:中國書店,1990.
[8]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9] 金小芳.教師必備的十大職業能力(修訂版)[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10]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下)[M].上海: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1]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2] 湖北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湖北日報,2016-12-9(2).
[1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