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元
【摘要】漢語語言文化在全世界升溫不止,漢語走出國門,在泰國的發展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由于地域和歷史文化等諸多的差異,漢語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就泰國而言,由于和中國教育理念的不同,產生的一系列差異在泰漢語教學中逐漸顯現出來。本文就中泰教育理念的差異入手,談談其對泰漢語教學中產生的影響極其作用。
【關鍵詞】中泰教育 理念差異 泰漢語 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017-02
中泰教育理念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差異,泰國教師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關心愛護學生、以人為本的寬容教育,快樂地去學習,因此泰國學生普遍活潑好動、擁有很強的表現欲,他們單純快樂,非常熱情有禮貌,而且動手能力強;反觀中國學生,由于中國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學生反而顯得比較沒有朝氣。中泰教育理念的差異產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狀況以及經濟情況都對兩國教育方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對泰漢語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一、中泰教育理念差異產生的原因
1.歷史文化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所產生的漢語是歷史珍貴的沉淀。因此漢語是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特異性的。泰國的歷史背景與中國是不同的,因此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文化誤解。漢語文化本身是長時期歷史的優秀結晶,上下五千年的積累,在新世紀的發展中也顯現出了其優越性,泰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于中國。兩國的歷史文化差異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兩國的教育理念。
2.政治區別
中國走的是一條特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所謂的中國特色,就是區別于其他的國家,中國自己特有的道路,中國和泰國兩國不同的政治觀念、社會狀態對兩國的教育理念是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政治方面的不同傾向導致了兩國教育的方向、以及教育目的的差異,不同的教育目的顯然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差異產生的。
3.經濟狀況
中泰兩國盡管在長期以來有著良好的貿易往來關系,但是兩國的經濟發展狀況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泰國的經濟相對中國來說還是有些差距的,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在泰國的傳播和發展,近年來,許多中國老師志愿走入泰國的課堂,擔任起了漢語老師的職務,前前后后幾年的時間里,幾千名漢語老師被派往泰國,支援著泰國相對薄弱的師資力量。對經濟相對較差的泰國來說,推動了其漢語教學的發展,緩解了其由于經濟問題帶來的教育缺失問題。
二、教育理念差異對泰漢語教學的影響
1.尊重彼此文化,求同存異
漢語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是我國優秀歷史長河的沉淀。自然而然是有著我國文化的獨特性的。因此漢語在泰國的傳播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文化誤解甚至是沖突,中國教師在泰國教授漢語時,應該尊重彼此的文化,既不要妄自尊大,對泰文化存鄙夷心態,也不要自我否定,本著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心態來對待彼此的文化,在和諧的氛圍里傳播漢語文化知識。
2.中、泰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泰兩國友好的建交關系以及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推動下,泰國對漢語的學習氛圍也越來越濃厚。泰國政府積極鼓勵、支持漢語在泰國基礎教育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漢語的學習。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中國許多志愿者到達泰國來做漢語老師,幫助泰漢語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很大推動的作用。由于兩國政府的支持和鼓勵,近二十年來,泰漢語的發展形式蔚為壯觀。
3.經濟貿易發展的推動
中、泰兩國長期以來一直有著良好的貿易往來關系,在這些商品交易的過程中需要語言來進行溝通,這時漢語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這對推動泰漢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泰兩國良好的雙邊貿易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些年來泰漢語飛速發展的重要緣由。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一路呈上升趨勢,擁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泰國經濟發展的很大一部分與中國的貿易息息相關,因此,對泰國來說學好漢語顯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中、泰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了漢語在泰國的傳播和發展。
三、泰漢語的發展前景及展望
漢語在泰國的發展歷史悠久,尤其是近些年來,漢語在泰國的傳播變得更加引人注目。盡管由于中、泰兩國的歷史文化差異、政治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以及泰國的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漢語在泰國更快、更好、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本著文化方面尊重彼此、求同存異、共同進步的理念;加上中泰兩國政府對漢語的大力傳播和支持,中泰雙方良好的經濟貿易往來,可以看出,這些局勢對于漢語在泰國的發展是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的。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泰漢語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漢語文化在泰國將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關注。同時,漢語在泰國的發展將對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將推動兩國人民更加友好的往來。
四、總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優秀的語言文化氛圍,漢語在全世界的發展前景愈來愈壯觀,尤其是近些年來,由于中國與世界貿易的不斷發展,漢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了解。漢語在泰國的發展歷史也有一定的歷史了,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泰國的傳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泰漢語的傳播和發展。盡管由于歷史文化差異產生了一定的文化沖突,但是能夠本著求同存異的理念來互相學習,了解彼此,加上泰政府對學習漢語文化的大力支持,相信泰漢語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王一川. 中國教育:應在質疑聲中勇于擔當——兼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J]. 探索與爭鳴,2012(11).
[2]游慶軍.“錢學森之問”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4).
[3]盧曉,余瑾,汪苑菁.對外漢語教學的國別化思考——以對泰漢語教學為例[J]. 中國電力教育,2011(32).
[4]江傲霜,吳應輝,傅康. 泰國漢語教師志愿者教學情況調查對志愿者培訓工作的啟示[J]. 民族教育研究,2011(05).
基金項目: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2014年開放性課題(第一批):中國與東盟國家高等教育聯合辦學的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BG201405,項目負責人:李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