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以國家旅游局“萬名旅游英才計劃”為契機,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涉外導游志愿服務項目”團隊10名同學在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進行涉外導游志愿服務。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同學們的涉外導游實踐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將以本次志愿服務項目為例,淺談高職院校涉外導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涉外導游 跨文化交際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018-02
一、背景
1.“萬名旅游英才計劃”項目背景
2015年,為貫徹《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有關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和“515 戰略”要求,加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儲備,為旅游業改革發展吸引、匯聚更多優秀人才,國家旅游局決定實施“萬名旅游英才計劃”,面向重點院校和旅游企業組織開展示范性旅游人才項目,吸引、激勵更多優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攻讀旅游專業,扎根旅游行業,奉獻旅游事業。[3]在項目的大力推動下,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國際旅游系萬名英才項目“南京鐘山風景區涉外旅游志愿服務”項目順利展開,活動積累了寶貴的財富,為2016年的涉外旅游志愿服務項目提供了可以借鑒和參考的案例。
2.“旅游+”時代下入境旅游的背景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發表文章以獨特的視角解讀詮釋“旅游+”,“全域旅游”。 2016年10月江蘇省省長石泰峰發表了:開創全域旅游發展新局面、 助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講話。把江蘇省旅游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明確要求和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建設旅游強省的目標任務,加強旅游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綜合配套水平,加快休閑經濟和旅游度假區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2015年,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6.22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905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403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6%。[3]
作為江蘇省培養旅游人才的重要院校,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順應旅游業發展需求,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積極組織各院系申報國家旅游局“萬名旅游英才計劃”。國際旅游系在2015年“萬名旅游英才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本專業同學深入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實踐鍛煉,提供涉外志愿講解等相關服務。活動開展一年中,同學們紛紛表示專業的英文講解能力,導游服務技能,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都進步明顯,希望多參加此類實踐活動。
早在2015年系部的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就提出了”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外語交流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實踐能力、導游專業知識和服務技能、問題解決能力。[4]作為一個涉外導游志愿服務項目,本文主要就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對高校涉外導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二、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旅游業發展的需求
世界旅游組織預測, 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作為旅游客源輸出大國之一,到2020年出境旅游人數達1億,位居世界第四。對于國際游客而言,涉外導游是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角色,他們是與游客交流機會最多的人群,影響著整個旅游跨文化交流的進程。因此國際旅游的跨文化性決定了我國導游需要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
2.導游在國際旅游中的角色
很多學者發現,導游(涉外導游)的服務在諸多方面對游客的體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Taft[1]首次提出了文化中介者(cultural mediator)這個概念,并將它定義為一個能促進不同語言文化人群之間的交流、理解和互動的個體。一些研究[1]已表明導游起到直接調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的作用,進而最終影響游客的體驗。通常來說,導游是否能成為有效的文化中介者,取決于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高職院校涉外導游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的可能途徑
1.涉外旅游志愿者活動,積極開拓第二課堂
2015年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國際旅游系“萬名旅游英才”項目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和實踐效果。在國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系部繼續在最具南京地域特色文化的老城南地區---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進行涉外導游志愿講解服務。活動開展近一年來實踐團隊多次深入夫子廟景區。從第一次的景區踩點,教師示范講解到后來的導游詞創作修改,再到后期的多次志愿者活動。同學們表示學習到了很多專業知識,特別是對中國的科舉文化以及南京的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在導游詞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除了指導老師的指導幫助外,同學們還來到了美國交換生的課堂上,與旅游管理專業的美國交換生們討論修改導游詞。這6名交換生來自美國普渡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在我校學習漢語言以及中國旅游地理與文化課程。同學們為交換生們提供了一次實地導覽講解服務。隨后,團隊來到他們的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就夫子廟、江南貢院景點英文導游詞創作進行進一步探討。在雙方思維和文化的反復碰撞中,團隊創作出了更加符合西方文化表達方式的英文導游詞。
在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游客參加國際團體旅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游客希望獲得全新的、有意義的跨文化體驗,而同時通過導游的服務避免在境外旅游目的地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困難。涉外導游講解服務為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跨文化交際體驗,更讓他們意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導游,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需要有過硬的語言功底。這些寶貴的體驗都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無法獲得的。涉外導游志愿者活動可以說是為英語導游和致力于從事涉外導游的旅游英語專業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實踐鍛煉和跨文化交際的平臺。我們團隊的同學還在校團委的大力倡導下參加了2016年南京市大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了題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外國游客進行南京中山風景區、江蘇省中醫院、南京問手詠春國術館的講解和導覽活動。這一系列涉外導覽講解活動不僅讓同學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更讓他們感受到了涉外導游工作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
2.校企深度合作,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校想要培養出優秀的涉外導游,除了大力提倡同學們參加涉外志愿講解和導覽活動以外,還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教學學時分配應加大比重,充分利用導游模擬實訓室進行情景教學。其次,強化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中安排實踐教學周并且將實踐教學考核納入學生檔案中進行學分考核。最后,加強校方和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除了實習實踐階段這種校企合作最基礎的方式,應該加強校企之間在課程體系建設、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方面更深層次的合作。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學校可以邀請旅行社相關企業人員參與課程設置到實訓指導等各項教學工作,同時企業還可為學生提供實訓場地和設備,逐漸豐富校企協作內容,進一步形成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此外,旅游企業可將高校作為內部員工培訓基地,定期讓企業員工到相關合作學校接受學習,或接受學校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雙方員工能力都能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利于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運行。
3.境外實習,走國際化辦學之路
大力開展境外實習和就業合作項目,比如我校與迪拜實習合作項目,輸送優秀的英語導游專業和旅游英語專業同學前往迪拜做地接導游,合同期一般為兩年。專業同學在外國的環境適應和崗位培訓,包括帶團實踐的過程都是非常寶貴和扎實的跨文化交際體驗和實踐鍛煉。境外實習的項目讓同學們在專業學習的前兩年就可以確立較為明確的學習目標,注重語言基本功的訓練,為境外的實習鍛煉做好專業知識技能和語言技能的準備。此外,學院和系部應該在境外實習的導向上多做文章,除了做好常規的宣傳引導工作,還可以給予境外實習的同學一定的獎勵和扶持以吸引更多的同學選擇境外實習,真正融入外國文化。
4.注重師資培養,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高校涉外導游專業師資培養應該秉承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一是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或者深入旅游業一線進行帶團實踐;二是定期將教師送往國外旅游院校或者旅游業比較發達的高職院校進行進修學習。只有教師自身有過硬的專業本領,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且能夠給學生提供一手的教學案例,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在學生中樹立示范引領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行業里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解析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王濟華.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4月第31卷第2期.P140.
[2]基于職業能力培養導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以麗江師專為例[J].唐若琳.商業文化.2015年第9期。 P188.
[3]中國旅游報 2015 年7 月6 日 第 002 版./2016年10月18日 第001版.
[4]高校涉外導游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探究[J]. 劉寒雨. 文教資料. 2016年第25期.P155.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旅游局萬名旅游英才計劃實踐項目《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涉外導游志愿服務》成果之一,編號為:WMYC20163081
作者簡介:賁培娣(1983-),安徽滁州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高職行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