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南開小學
【摘要】重視生命教育已成為現代人共同的話題。小學科學課作為一門啟蒙教育的基礎學科,有責任、有義務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生活與生命的本質,以便能夠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命教育;觀察;體驗;引導
《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生命世界”是其內容標準之一。其知識目標中提到: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更是指出:珍愛并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然而最近媒體頻頻爆出,有的青少年僅僅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就自殺,有的因為不懂自救而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中痛失生命。從這些事例中不難看出青少年對生命價值的漠視,對安全意識的淡薄。他們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珍惜。為此,從小對孩子進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懂得保護自我等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科學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課的學科優勢,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給予適當的教學,讓孩子得到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從而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愛生命。
一、生活中學會觀察,感受生命的存在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蟲、魚、鳥、獸等都是有生命的。科學課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有機會融入大自然,接觸到各種各樣鮮活的生命。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特點,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生命的無處不在,感受生命的可愛。我在教學三年級《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校園里的植物》《校園里的小動物》課時,就牢牢抓住了這個生命教育的良好時機。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一課我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狗狗是誰生下來的嗎?小雞又是怎么來的?校園里的小草、植物又是從哪來的呢?”學生回答后,我說:“同學們,植物跟我們人類一樣也是有生命的,它的一生也要經歷出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然后組織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同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最后歸納出共同之處:種子里面都有胚根胚芽,是植物幼小的生命體。課后讓學生種植一種植物,時時觀察它的生長變化,并做好記錄。
在教學《校園里的植物》《校園里的小動物》時,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公園,親近自然,從動物到植物,讓他們知道不僅公園里的動物是生命,草、木、魚、蟲也都是生命。
這樣,學生不僅在生活中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而且還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無處不在,生命如此可愛。
二、接觸中創造機會,領悟生命的成長
“珍愛生命”是科學課對學生進行的重要的情感教育。科學課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遞現有知識,促進思維發展,還要創造性地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生命成長的意義。科學課動手實踐的機會很多,學生可以親自接觸、感受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借此創造機會,向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生命的出生、成長的過程,領悟生命成長的內涵。
教學《種蠶豆》一課,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一個花盆,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統一種植,統一觀察。在此過程中,學生親眼看見一粒種子如何出土,發芽,生長,開花,結豆。他們親歷了植物生長的全部歷程。
教學《養蠶》一課,我從遙遠山區弄來幾只蠶蛾,然后和學生一起分工合作,共同飼養。學生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請教養蠶人。經過四十多天合作,終于看到了“卵-蟻蠶-蠶寶寶-蠶繭-蠶蛾”變化的全過程。當學生看到從蠶卵里鉆出蟻蠶的那一刻,他們興奮不已,當蟻蠶長成胖胖的蠶寶寶時更是愛不釋手。在養蠶過程中,學生每天將蠶帶著,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充分體現了學生對蠶的喜愛,對生命的珍愛。
在養殖蠶豆,飼養蠶寶寶的過程中,孩子們親身經歷了動植物的出生、成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有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過程中,孩子通過“蠶豆黃了”“蠶寶寶病了”等活動感悟生命的成長歷程。動植物的一點點變化,都能得到學生極其強烈的關注。這種親密接觸,讓學生充分領悟了生命成長的意義。
三、情境中體驗艱辛,感悟生命的可貴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都很任性,不少孩子在家里稍有不順,就拿生命開玩笑,不懂得體諒、感恩諒父母,對自己的生命更是漠視。
教學《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我從指導學生開展調查活動入手,引導學生了解胎兒發育的大致過程,并重點創設情境體驗活動,讓孩子進行一日負重,走路,上樓,下樓,做簡單家務,感受母親懷孕時的負重和行動的不便,進而體會到母親生兒育女和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孩子們在體驗后都發自內心地給自己的媽媽寫了一封感恩信。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貴,孝敬父母從珍惜生命做起。
四、教材中提升意識,掌握生存技能
對于尚未成年的小學生來說,懂得保護自我,掌握一定的險境逃生技能,成為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結合實例,培養學生防范意識,在坐車走路,喝水吃飯,用電用水,防盜防騙,避災避險等方面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避險技能。
教學《我們吃什么》《我們的食品安全嗎?》《饅頭發霉了》等課時,我就結合生活中眾多的假冒偽劣食品,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教學《火山與地震》的學習活動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實例錄像,讓學生直視一場由地球的運動引發的大地震造成的慘不忍睹的場景。通過觀看錄像,學生直面災難與死亡,知道災難與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重點讓學生直面地震中自救與救助他人的場面。這樣,結合實例進行生命教育,學生既能看到生與死,感悟到生命的渺小與珍貴,更能高度重視避災避險的重要,自覺掌握一些避險逃生的技能。
五、教學中恰當引導,懂得尊重生命
《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學生既要觀察生物,研究生物,又要愛護關心生物,特別是對小動物要尤為善待,可見對生命的如此尊重。
教學《校園里的小動物》一課,我組織學生在校園觀察螞蟻。其中有一組學生奇思異想,想探究一下不同窩的螞蟻是否打架的問題。于是他們將螞蟻身上撒上不同的顏色。在涂顏色的時候,有的學生不小心把螞蟻腿撕掉一條,也有的不小心把螞蟻弄死的。我非常驚訝,面對這種不珍惜生命的現象,我停下了,請學生一起觀察沒有腿的螞蟻會怎樣,發現螞蟻一會兒就死掉了。抓住這一契機,我給學生講述了科學家因科研需要而向獻出生命的小動物致敬的故事,告訴學生人是有生命、有感覺的,動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覺。學生聽后都沉默了,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很是后悔。最后,我跟學生一同將死去的螞蟻埋在了樹下的土壤里,其余的螞蟻放歸自然。經過教師恰當的引導,學生懂得了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劉勛祥.解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J].教學與管理,2002(2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