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燕+黃小燕+于海紅
【摘 要】本文闡述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分析工商管理專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實踐訓練載體、考核評價、師資方面等提出具體的實施途徑,以期為工商管理專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工商管理專業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039-0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并對2015年、2017年、2020年分別提出了階段性目標。同時,對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創業指導體系、創業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體系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發展靠人才,這就需要高校大膽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和目標的應用技術大學來說更為重要。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從創新創業教育概念的來源看,創業教育的界定來源于國外,表述為“培養學生從事商業活動的綜合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從單純的謀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中國的創業教育,把創業行為由經濟延伸至思想、文化領域,加入了“創新”要素。“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在理念上和內容上實現了對創新或創業教育的超越”,它的內涵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是一個集知識、專業和創新創業于一體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創業的核心與本質是創新,創新支撐著創業”。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絕不是僅僅教學生簡單復制、模仿他人的商業模式和行為,而是更要突出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方面的根本性要求。
二、工商管理專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應用型本科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以培養適應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體系,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工商管理專業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較早開設的管理類專業之一,對其進行創新創業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專業學習的必要性。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以培養具備管理、經濟以及企業經營等方面知識,又具有相應素質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各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大同小異,基本包括管理學、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運營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這些課程知識體系較為特殊,所涉及專業理論較為抽象,傳統的專業教學傾向于教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但是,其課程實踐性也很強,同時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以基層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行政管理、咨詢等幾大類,這些職業或崗位或多或少需要一定經驗和技能。因此,工商管理幾乎是最適合實施創新創業改革的專業,也是最需要融入創新創業理念的專業。
(二)專業發展的必然性。“教育離不開現實,創新創業教育更不是脫離現實的獨特教育。”嚴峻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是催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因素。除了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外,高等教育模式不適應新時代發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傳統的人才培養重理論介紹、輕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眼高手低,無法適應行業企業崗位要求。因此,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推動教育教學從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素質和能力培養轉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途徑
國家提出創新創業教育,其發展必然以專業教育為依托。因為人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培養與具體的技能訓練不同,它需要通過現代科技、人文知識所隱含的文化、精神來熏陶和教化才能潛移默化地形成。因此,創新創業教育要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提升到培養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提高綜合素質上來。
(一)優化課程設計,專業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但當前創新創業課程還處于零星稀散以及和專業課分離的現狀。根據社會、企業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以及工商管理的專業特性,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實施改革。
1.構建課程分類體系。根據教育部對高等學校課程設置的相關要求以及創新創業教育在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將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成幾大門類:通識類、專業課程類、集中實踐類、拓展類和創新創業類。實施過程中,將創新創業類課程滲透在前面的四大模塊中,從思想意識熏陶、專業融合、實踐運用、擴展鞏固逐步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在專業課程模塊,創新創業教育的嵌入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各門課程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二是可以開設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如管理溝通、團隊管理、商務禮儀、商務談判、文案策劃等,還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特色開設,如南寧學院開設中國—東盟營銷環境與策略、中國—東盟跨國企業經營、中國—東盟文化與歷史等。
2.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工商管理因其專業的特殊性,現有專業課程可以挖掘、融入或者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一方面挖掘課程的創新性,將熱點爭議問題、企業創新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甚至動手實踐;另一方面采取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交融的方式,如在原來的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運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的課程中加入創業教育的內容。例如:企業戰略管理課程可以增加初創企業的戰略管理、商業模式創新等內容,人力資源管理可以增加初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及具體做法,市場營銷可以結合當前“互聯網+”的形勢增加創業市場調查專題,財務管理可以增加創業融資管理專題等。在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的內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了專業知識,同時還為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或正在創業的學生提供了思路和辦法,也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的整個大學的學習緊密融合。
(二)豐富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有否成效,取決于教師的具體落實。因此,改變以往“滿堂灌”的理論講授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調動學生獨立思考,改革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1.教學方法多元化。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理論抽象與實踐性強的雙重特點,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模擬、項目驅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通過分析案例,幫助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同時,成功的案例讓學生借鑒、模仿,以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失敗的案例讓學生吸取教訓,學會防范和規避風險。情景模擬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工作程序,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項目驅動式教學法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導,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有意識地完成某項課程任務,從而掌握相關知識,整個過程的團隊建立、任務分配、信息收集、策劃、設計、實施、展示等都需要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唱主角的方式,鍛煉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等,同時也無意識地體驗了縮減版的工作情景。
2.教學形式多樣化。除了學校的教師外,適當增加企業老師授課2-3次。兩者不同的視角,不僅能使學生避免純理論學習的迷惘,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完善實踐訓練載體。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實踐。根據百森商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商學院等引領創業教育的高校的經驗,實踐訓練是創新創業教育卓有成效的關鍵。
首先,要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校企共建“創新創業學院”。根絕地方經濟發展特色,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產業孵化基地。創建服務平臺,鏈接校、政、企、生。與政府合作,傳達發展動向,為合作課題組建團隊、出謀劃策;與企業合作,整合師資,充實教師隊伍,為其輸送優質人才;與學生“合作”,培養創新創業意識,鍛煉能力,孵化創意。其次,以賽促學,構建工商管理專業競賽體系。目前國內較為成熟且關注度較高的創新創業類比賽,例如,“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等國賽以及各類省部級賽事,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構建工商管理專業競賽體系。最后,完善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內容,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多種途徑。同時,工商管理專業可充分利用專業優勢,參與企業協會運營管理,為其提供企業咨詢、培訓等服務,充分發揮高校在經濟發展中的人才支持作用。
(四)改革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傳統的課程考核以試卷為主,要求學生給出標準答案,這樣導致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抑或模仿,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更無創新可言。教學目標和要求的調整,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也必然要求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進行相應的改變。具體而言,在理論課程方面,除基礎課程外,專業課程可采用項目報告、課程論文、讀書筆記、分享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對于實踐課程,如沙盤模擬、創業學實訓、ERP等可組織參與比賽,以賽定結果。對于學校老師和企業老師共同授課或者實習類課程,則可由雙邊導師共同進行考核。同時,對于學生參加的創新創業和學科等各類比賽或者實際創業活動者,出臺制度給予一定學時折算或學分認定,成績突出者還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扶持。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目的是要將以往的只注重結果的模式改為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既關注理論學習也關注實際能力鍛煉的多元化標準,其目的是希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從而成為具有創新創業思維的應用型人才。
(五)加強師資建設。教育改革其實踐層面必然體現為教學改革,而其關鍵是教師改革。首先,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窗口,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效果直接決定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水平。高校應切實加強一線教師創新創業理念的培育。同時,正因為他們的關鍵地位,高校職能部門應采用多種方式聽取教學一線的聲音,吸取他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意見和建議,同時創造一種平臺,以保持他們之間的交流,總結出一套適合本校本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模式和方法。其次,要促進校內教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的提升。建立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制度,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專題培訓和交流,鼓勵教師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等。
此外,要完善校外導師隊伍建設。通過“客座教授”“兼職教師”“課程特聘教師”等引智模式逐步引進企業家、成功校友、風險投資人等優秀人才進入到創新創業教師隊伍中。最后,改革教師工作業績評價指標。將教師創新創業的相關工作成果作為衡量業績的指標,采用多種有效方式激勵教師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落實與發展滲透。
總之,工商管理專業應切實根據現代社會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要求,結合專業特點,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實踐訓練平臺、改革教學考核體系、加強師資建設等,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施冠群,劉林青,陳曉霞.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業型大學的創業網絡構建——以斯坦福大學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09(6)
[2]石國亮.時代推展出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3]張冰,白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辯解[J].高教探索,2014(3)
[4]冀宏,顧永安,張根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視閾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6(4)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品質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2015GJB442);2014年南寧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應用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2014XJJG01)
【作者簡介】姚文燕(1985— ),女,湖南株洲人,南寧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黃小燕(1969— ),女,廣西南寧人,南寧學院管理學院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與連鎖經營管理;于海紅(1980— ),女,湖北武漢人,南寧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連鎖經營管理。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