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奕
摘 要:當前經濟社會轉型國家對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文章基于大職業教育觀視野,聚焦高等職業教育,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加強體系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服務社會,走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社會協同發展的高職教育之路。
關鍵詞:大職業教育觀;高等職業教育;終身教育;校企合作
一、引言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日趨深入,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日益重視。《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其中,終身教育理念使職業教育的內涵得到了拓展,它明確了將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相對接,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基于此,本文借鑒大職業教育觀,試圖在此視野下對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展開分析和研究。
二、大職業教育觀的內涵
職業教育是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產物,它與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相伴相生。近百年前“大職業教育主義”由黃炎培先生提出,他從價值取向到教學原則系統地闡釋了在這一主義下發展職業教育的深刻內涵。他強調把教育對象擴展到全體社會成員,使教育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同時也貫穿人的一生。由此衍生的大職業教育觀認為:其一,職業教育是整體的教育。應當把職業教育納入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設計之中,并與之相協調、統一。應加大力度在政策、資金、人才等環節對職業教育以支持,注重統籌發展。其二,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應把職業教育和行業、企業發展緊密相連,積極促進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深度參與,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個體的實踐積累,進而促進就業。其三,職業教育是終身的教育。職業教育通過促進個人職業發展來實現人的發展,而人的職業發展是終身學習的核心。因此應打通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銜接渠道,把職業教育納入終身教育的有機體系之中。
大職業教育觀能夠引領人們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使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職業教育與各行業企業、各級各類職業教育之間進行協調、溝通、統籌和銜接。可以說,大職業教育觀是順應社會進步的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三、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社會認識存在偏差,認可程度低
由于大學擴招、社會對學歷的普遍重視,而高等職業教育由于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且生源主要由職業高中和中專畢業生、經過高考選拔無法進入本科院校的普通高中畢業生組成,他們普遍學習主動性差。因此,社會大眾對高職學生及其畢業生普遍有整體素質不高、社會待遇不高等偏見,這樣的思想觀念導致了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偏見,使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普遍偏低,長期以來被視為“次等教育”。
2.實踐教學環節少,師資力量較薄弱
一方面,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仍然依靠教師和課堂獲取,理論知識學習的比重較大,考核成績的標準還是以考試分數為主,實踐環節較少,學生缺少自己動手操作、思考的機會,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校教育滯后于當前社會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師資隊伍質量不高成為職業教育進步的一大障礙,制約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師仍多局限于從事學科課程的教學,而缺乏必要的工作崗位實踐經驗,“雙師型”師資較少。
3.校企合作不深入,企業積極性不高
校企合作作為高職教育的一種重要培養方式,對高職生的實踐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長期以來,我國尚未出臺統一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其運行仍然相對松散而不成體系。從合作內容來看,大多數校企合作僅停留在淺層次的人才培養方面,即學校定期輸送一定的學生開展實習,且不注重實習效果。而作為行業、企業,由于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對人力資本不夠重視,其參與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對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相當有限,校熱企冷的現狀一直存在。
四、大職業教育觀引領高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
1.加強體系建設,促進觀念更新
高等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首先應樹立面向全社會、面向人人的大職業教育觀。
第一,將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社會聯合起來,形成現代職業教育的利益共同體,協同合作,加深互動,有效促進職業教育體系的整體建設。同時,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橋梁作用,使各級各類教育相銜接,打通高職學生的上升通道。
第二,轉變社會思想觀念,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通過對高職教育的宣傳,明確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導社會加深認識并轉變觀念,為高職院校吸引到更多的優質生源、師資以及外力支持。
2.深化校企合作,促進長效發展
針對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首先,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發展運行規范,從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切實開展,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以及人身安全。其次,完善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方案,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積極拓展實踐途徑。再次,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對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支持,讓企業充分了解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加大企業的參與力度;最后,對校企合作進行長期的追蹤管理,通過定期調查了解找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逐步改進,并積極創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領域,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3.積極服務社會,促進終身教育
高職院校應更好地發揮高職教育的社會功能。利用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為行業、企業職工建立培訓基地。隨著產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企業的生產設備、生產方式、生產理念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一線生產、技術人員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已難以滿足當前的崗位需求,高職院校可針對其開展繼續教育和崗位提升的培訓。另外,高職院校可依托特色專業,并調動部分教師和學生,與企業合作建立有特色的社區技術服務中心,服務社會。一方面為社區居民解決生活中面臨的技術難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對社區群眾開展一定的文化教育活動,提升其文化水平和生活質量。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以大職業教育觀為導向,促進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形成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強大合力,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化、滿足終身教育的需求做出應有貢獻,進而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胡彩霞,檀祝平.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高職教育功能新定位[J].職教論壇,2014(22):31-34.
[2]朱中原,黃明明.大職教背景下國家級高職院校發展困境及其路向選擇[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15-19.
[3]唐高華.基于大職業教育理念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1(2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