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強
【摘要】在我國,語文包括了語言和文學,是我國基礎教學體系中的重點科目。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語文課程的改革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文言文仍是課程教學中較薄弱的部分,不少教師并不能以創新的教學手段將文言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大部分學生也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這直接導致了語文課程教學總水平的低下。通過本次討論,筆者主要講到了文言文教學中可以應用的創新教學手段,并且簡單模擬了文言文課程的創新流程。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創新;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并且在國際中占了重要地位。在舊中國,語文是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稱,語文不僅是對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更是一門實際實踐的課程,是衡量一個人的人文素質的基礎,不僅具有提高素養促進成長的作用,并且作為我國最根本的課程還會使學生從中獲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影響。如今,語文是多門課程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增強語言的綜合實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后人加工的書面語,是語文課程的基礎,具有行文簡練、言文分離的特點。據記載,早在甲骨文時期的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出現了文字,而今,人們為了闡述歷史也需要學習文言文。文言文是溝通歷史的橋梁,是我國發揚歷史、傳播文化的必經之路。作為學生,學好文言文不僅能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還能為我國文化傳播做出貢獻。
一、文言文教學應用的創新教學手段
(一)興趣是基礎
如今,有不少教師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文言文新型的教育模式,還是使用原始落后的教育手段,將文言文一字一段講解,這種“掃描式”的教學法不僅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中的樂趣,而將其看成任務,還會使文章在一字一字的講解中變得支離破碎,阻礙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種原始的文言文教學法讓學生疲于學習,失去學習的樂趣,嚴重阻礙了發展,教育模式的缺失使學生在學習時難上加難。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在往日的文言文教學中,錯誤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文言文課程的學習上感覺困難和枯燥,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課堂模式,在學習之前增強一項“學習導語”,用生動豐富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從新角度設計不同的問題,使學生能在枯燥的課程中感到新鮮,促進學生積極加入課堂,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滕王閣序》這篇文言文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及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讓學生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還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鼓勵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熏陶,把學習文言文當成簡單的事,而非一味去拒絕或恐懼,用心去感受古人描述的社會環境、山川美景,等等。例如:詩人王勃用富麗的辭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雜感情,這些表達方式都是需要學生去學習的。在興趣中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減輕學生對文言文的懼怕感,從而達到學習的效果。
(二)導入課外知識
導入課外知識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創新方式,如講故事、普及常識等。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任務,給學生分組,然后小組合作去找尋有關指定文言文的故事、作者背景、時代背景等,并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在班級內進行分享。這種教學手法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投入課文的預習中,還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故事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教學質量。在聽完故事和背景之后,再回頭對文言文進行理解就較為容易了。比如在學習文言文《荊軻刺秦》時,教師不僅僅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講述,還要結合相關影視作品、故事傳說等來豐富課本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更多的創作背景和相關社會環境,在理解課文時也能夠更好地代入感情,發自內心去學習。在進行文言文課程教學時,教師應該突破原始教學中以字詞解釋為重點的模式,將授課重點放在對文言文的寫作技法和作者感情中,增強讀者對文言文精神的感悟,再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擬定一個完善的文言文教學手段。
(三)誦讀比賽
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等現象,這是文言文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以前教師一般是將這些具有特殊詞性的語言單獨講解,然后讓學生強行記憶。這種教學手段不僅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失去興趣,最終適得其反。誦讀是學習語文的常見手法,在誦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熟悉課文,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誦讀語言能力。在文言文課程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把握誦讀教學方式,舉行小規模的誦讀比賽,促使學生在誦讀中增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解決文言文中難點文字的詞意,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比賽中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水平。
(四)加強課后鞏固
在文言文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興趣是基礎,導入文章故事和誦讀是重要環節,那么在課后加強鞏固就是關鍵。鞏固的方式有很多,如再疏通文意、加強背誦、課后作業等。疏通文意的工作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是一個必須進行的環節,先讓學生自行翻譯,然后將難點和重點畫出,教師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完整地講解,并且強化文章的中心內容,將作者寫作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進行講解,給學生課后的背誦奠定基礎。背誦課文要有選擇地背誦,選擇文章中經典的部分或是重難點部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背誦的小技巧,抓住文章的關鍵字或是句首字進行背誦。課后的加強鞏固工作是有必要的,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下課后,適當給學生留下作業作為鞏固,是一項常見的教育手段,對學生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促使學生在課后也能投入對文言文的研究中,以此來提高文言文的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過秦論》這篇文言文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對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讓學生在課下對課本中的主要內容進行鞏固,模擬成小故事或者小場景,然后采用分組表演的方式來對課本內容進一步加深,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并積極運用好課下的時間,將文言文以現代化的方式來進行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才,學好語文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而文言文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文言文課程的學習是當今人才的重要表現形式。文言文不僅是歷史與現代的橋梁,中國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更是自身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展現。教師也要改變教育模式,放棄落后的教育手段,設計創新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手段,為學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雪云.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色彩經——中職文言文教學創新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4).
[2]漆忠秀.初中文言文教學創新體會——淺談文言文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2(z1).
[3]葉衍.讓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中學文言文教學創新探究[J].課堂內外·教研論壇,2012(7).
[4]董行之.新瓶裝老酒 酒香味更濃——略談中學文言文教學創新[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5(6).
[5]李敏,金健.用“言”學“文” 談“古”論“今”——再談新課程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J].大觀周刊,2012(26).
[6]阿孜古麗·尼亞子.基于中國古代文學現代價值實現的文言文教學創新[J].人間,2016(1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