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亮
【摘 要】地理學科是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是每一位初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主要是以各種地理科學知識構成,其中包含了對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培養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進行重點探討。
【關鍵詞】初中地理 德育 課堂教學 比較 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45
就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但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學校僅僅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與之相伴的德育教育,這使得基礎教育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全面發揮,學生的全面發展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單純傳授基礎知識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然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
就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其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可謂是唾手可得。從某一種程度而言,地理學科其實不光包含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其中還包含了豐富的德育知識,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中對地理學科內容進行合理把握,就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身邊的某些地理現象或知識,并從深層次去理解這些地理現象或知識,從而正確地認識地理環境之間的具體關系,從而能夠對我們的祖國有著更為全面的認識,進而能夠對世界有著清晰理智的認識。隨著學生對初中地理的不斷深入學習,學生開始對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策有所了解,從全局意識的角度認識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從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的摯愛,讓學生自覺地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伴隨著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斷深化,進而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等等。
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牢牢把握好課堂教學,在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上打一場滲透德育的硬仗,使學校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任務得以完成。作為一名長期奮斗在教學第一線的初中地理教師,對初中地理課程標準進行了多次深入學習,不斷嘗試著將德育教育滲透到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之中。
一、在地理教學中深挖教材促進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地理基礎知識,也承載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因為其具有極強的思想性,所以能夠對學生起著極為重要的教育作用。我們可以在地理教材中發現有關國情教育的相關內容,還可以發現大量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與地理觀念滲透融合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中包含了人口觀、資源觀、發展觀以及國際合作意識等。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本著以課本內容為參照,社會熱點現象為輔助的基本原則,用符合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及心理成長狀態的方式,巧妙地將地理學科中的思想性和知識性有機地融合起來,使其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得德育教育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述我國疆域或者領土的知識時,可以將近現代的歷史知識結合起來,也可以將當前時事政治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在與近現代史的結合方面,可以從歷史上周邊部分鄰國對我國東北、西北大片領土進行侵占的史實,以此喚醒學生強烈的愛國情緒,從思想深處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又如,教師在進行國情方面的教育時,不要光告訴學生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等優勢,還要向學生講述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劣勢。讓學生既了解到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有足夠的物質保證,又了解到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重困難,使學生不被現在舒適的生活所麻痹,喚醒了學生的危機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再如:在認識“都江堰水利工程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的作用”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化靜為動,讓學生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這樣就能超越時空限制,讓學生真正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有助于學生科學直觀地認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偉大,這樣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讓“文化自信”不知不覺地滲進學生的血液之中!
二、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比較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可以運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各種圖表來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比較。課本中的圖表將大段的文字知識進行了具體化體現,使得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獲取其中的數據信息,這對于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的德育教育滲透,有著不俗的作用。如在講述到我國自然資源的相關問題時,書中圖表清晰地體現了我國各種自然資源現存的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人均占有量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等,學生通過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直觀地看出,我國的自然資源雖然種類繁多且儲量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是資源大國中的“弱國”。同時學生還會驚奇地發現,我國用不足世界百分之十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約占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得不贊嘆“這是一個奇跡”,這可以說是世界上的一大創舉,為整個世界的健康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學生對圖表進行比較學習時,教師也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解,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均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讓學生懂得我國自然資源的真實現狀,讓學生真正了解人口、資源、經濟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
三、將德育教育延伸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之外
雖然說課堂教學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課外活動對德育教育的重要促進作用。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指導學生建立起地理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將地理知識的學習從課堂教學向課外活動延伸,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德育教育的相關工作。
例如,教師可以大膽帶領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進行調查研究,讓學生通過課外活動來找尋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就目前而言,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各種經濟刺激計劃的不斷實施,特別是五年一度的發展規劃的持續出臺,各地的城鎮風貌都有了較大的改變。由于這種改變是持續不斷的一點點發生的,所以不太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學生如果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外調研,勢必會被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所震撼,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未來的發展正等待著他們的參與,從而增強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
眾所周知,教師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教書育人”,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是為“教書”;通過地理知識中所蘊含的大量德育內容,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之外的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等內容是為“育人”。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教書育人”,才能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地理教學工作之中,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為學生的未來指引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超.《新課程·中旬》[J].情境教學在地理德育中的有效運用.2015.5
[2]陳暉.《魅力中國》.[J].淺談如何增強初中地理課堂德育的實效性.2015.41
[3]孫健.《池州學院學報》.[J].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德育探討.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