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貴強
(貴州省余慶縣白泥中學)
摘 要: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直接影響學生的中考成績,而且初中文言文學習關系到學生將來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語言素養。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就一定要做好文言文的教學。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師如何來提升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的質量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今天就來探討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環境下,教師應該如何保證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文言文;教學有效性
文言文是一種新的文體,篇幅短,難以理解,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但是由于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關系到學生將來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語言素養。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就一定要做好文言文的教學。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初中文言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是采取“填鴨式”教學的策略,他們習慣把每一篇文言文都幫學生翻譯好,并找出其中的疑難詞匯讓學生記住,而學生要做的只是去記錄一些筆記,這種教學形式并不能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因此教師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
以八年級上冊《愛蓮說》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先把文言文通讀一遍弄清楚文章的大概意思,再引導學生逐句翻譯,例如“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學生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可能并不清楚這個“蕃”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跳過這一句,下一句是“晉陶淵明獨愛菊”,而晉朝的陶淵明卻只喜歡菊花,根據下一句的翻譯學生可能會想到“蕃”就是多的意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幫學生把所有的疑難詞句都翻譯好,而是引導學生根據前后文章的意思自己進行揣摩,這對于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幫助作用。
二、引導學生多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含義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多朗讀,第一次朗讀時先通讀全文,對文章的大概能有一個了解,第二次朗讀時要弄清楚全文所表達的含義,在第三次朗讀的時候,就要重點記錄其中自己讀不通或不能理解的一些詞匯。等三遍朗讀之后,學生再進行其他工作。
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學生一起探討或者是自己去查文言文詞典來解決問題。朗讀是一種有效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和語言素養的方法,它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進入學習的狀態。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含義。
三、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初中階段的學生接觸文言文并不是很多,如果要求他們自己完成一篇高難度文言文翻譯的話可能會有難度,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共同討論文章中需要解決的難點,一起完成教學任務。
以九年級下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為例,有一句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學生在翻譯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郭”和“環而攻之”是什么意思,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五六個人成立一個合作小組,大家都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分享,看看有哪些地方存在著分歧,針對這個問題再重點討論,最終得出一致結論。這種教學形式就是合作學習的模式,它注重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避免了由于個人能力不足而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來講,是一個有效的輔助工具。因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模式。
四、借助多媒體來創設教學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多媒體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那么新形勢下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很多文言文晦澀難懂,學生學習起來覺得異常枯燥,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來還原文章真實情景的話,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更高漲。
以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為例,教師可以首先從網上搜集一些有關岳陽樓風景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或視頻,一邊進行文章的學習,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能會更濃厚,而且這種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也能夠把學生帶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使文章變得更有吸引力。因此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教學的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提升教學的效率。
總之,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強弱關系到他們將來在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的運用,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教師一定要保證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淑艷.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
[2]譚廷芳.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未來英才,2016(1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