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滿玲
(安徽省天長市實驗中學)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初中教育機構不斷尋求新的途徑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幫助新時代的學生更好地學習,更高效地學習。伴隨著中國逐漸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這也促成了微課的形成和發展。微課在院校教育中的應用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微課;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應用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已成為每個學生必須要做的事情。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網絡應用技能的學科,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初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許多學校通過微課進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教師不斷對微課進行創新,使它成為教學的好助手。
一、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特點及制作方法
1.微課的特點
微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它以視頻教學為主,并結合一些圖片展示,通過遠距離控制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授。微課的典型特點有三個。(1)微課需要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充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并結合學生的需要進行微課的制作,使學生能夠從微課中學有所得,并且通過不同的微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2)微課的教學內容比較集中,一般教師會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部分進行詳細講解,并且結合學生普遍存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的結構,在心中建立相關的知識框
架,了解和掌握每一堂課的重要知識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3)微課以圖片、文字、音頻等形式展示課堂教學內容,借此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跟隨老師學習,方便學生記憶相關的知識點,提高學習成績。
2.微課的制作方法
微課的制作大體需要五大步:(1)選擇合適的教學主題。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結合自身積累的教學經驗,確定課程的重要知識點,以此為根據,選擇合適的微課主題,確定微課選題。(2)教師根據選題設計教學方案。微課同普通教學課堂一樣,也需要具體的教學方案,教師需要把教學重點用醒目的顏色進行區
分,對易錯點進行重點劃分,教學設計必須要精心。(3)教師進行課件制作。教師根據已經設計好的教學方案制作精彩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教師進行錄制。通過屏幕錄制軟件,加上教師自己的原聲講解,當需要拍攝相關解題過程時,利用攝像機進行拍攝。(5)進行錄制視頻的后期制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添加符合課堂主題的背景音樂或文字講解,加以課堂輔助,增加微課的精彩度。
二、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
1.將微課生動形象化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初中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微課的設計與制作。學生普遍都存在獵奇心理,對自己沒見過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這些未知事物中的技術往往是學生想了解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微課時,應該將微課設計得更加生動,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例如,在講解“相冊內容快制作”這一課時,可以以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相冊的制作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制作相冊的過程,幫助學生感受不一樣的畫面,通過引入微課,生動形象地展示相冊的制作過程,展示它的美麗,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制作家庭相冊的過程。
2.將微課知識重點化
微課的教學內容比較集中,一般教師會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部分進行詳細講解,并且結合學生普遍存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的結構,在心中建立相關的知識框架,了解和掌握每一堂課的重要知識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將微課所包含的知識點重點化,可以改變課堂的枯燥無味,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例如,在講解“拓展我的視野”這一課時,教師應該根據課程中的重點知識點——瀏覽和搜索網絡信息把這一過程趣味化,比如,以游戲的方式展示瀏覽信息、以小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因為學生本身就喜愛玩游戲,以小游戲的方式展示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教學內容。
3.將微課容量最小化
微課具有針對性強的優勢,教師應該充分運用這一優勢,將精華內容展示在微課中。將微課時間控制好,一般不要超過十分鐘,較為普遍的微課時長在六七分鐘左右,在較短的時間里,微課應該融合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針對性地講解知識點。例如,在講解“家庭開支細打算”這一課時,教師應該把表格中函數的使用流程進行總結,將大量的知識點減少為精華的知識點,便于學生學習,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生動形象的微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幫助學生掌握重要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微課需要創新與改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和創新,使微課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初中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饒文興.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15(10):155.
[2]王秋景.微課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11):14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