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才
(河北省河間市黎民居鄉初級中學)
摘 要:新課標中提出要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直接關系到學生課上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非常重要。結合從教經驗,先探討了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意義,之后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并提出了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希望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初中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學科,學生只有掌握了系統的語文知識體系,才能更準確地接受其他學科的教育理念。初中語文知識不僅有效地結合了小學語文知識體系,同時也是高中語文知識的啟蒙,是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雖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下面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展開研究討論。
一、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意義
語文學科是人類啟迪和發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更是教育領域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的重要前提。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語文是在小學語文學習基礎上的一種提升。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這對學生語文終身學習非常重要。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在接觸到語文學科的基礎上還會接觸到很多學科,而語文學科的教授在初中教育階段非常重要,更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由此可見,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對于學生而言,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可以使學生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不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彌補課上的不足,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更為學生節省了更多的課余時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充實和語文之美。對于教師而言,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可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可以全面掌握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更好地規劃和控制教學計劃和進度。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實施,我國教育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學習生活更加熱愛。從傳統教學方式到考核驗收學習目的的轉變,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掌握文化知識,并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成為綜合能力過硬的人才。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這對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并能將學習的知識學以致用。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自主學習并結合自己的文化內涵,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學生很難對其產生學習興趣,而當前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師生的互動課堂,通過引導、假設、對比等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這些方法的運用,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1.強化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重點強化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教學完一節內容后,教師要讓學生摘錄其中有價值的語句和文字,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文中提到的“妻子”與現代漢語中的“妻子”有什么區別,這類問題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都會踴躍回答問題,同時學生也掌握了古代“妻子”與現代“妻子”的不同意義。這使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采取多種形式導入新課
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在導入新課時,要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氛圍的輕松,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取相應的導入方式。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教材中的內容以畫面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融入其中;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在課堂開始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在導入環節就設置懸念,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進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以爭論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探討問題,能夠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更好地吸收消化學習的新知識,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地設置“思維陷阱”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發現錯誤并能夠改正這種錯誤,在體會成功喜悅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學習《孔乙己》時,學生非常想知道課文結尾時孔乙己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這時筆者便有意地告訴學生孔乙己死了,文中提到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的確意思是或許孔乙己死了,但也可能沒有死。這時學生便可對老師之前提出的看法進行反駁,通過課堂討論,這種模糊的推測并不能作為最終結果,通過研究分析,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批判舊社會,從而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4.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學習,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這要求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名學生的成長過程、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生活習慣等,全面了解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疑問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手段激勵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習,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情境教學中學生具有主體地位的權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種權利,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核心開展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主客分明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同時也打擊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