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芙蓉
(重慶市綦江區土臺學校)
摘 要:歷史作為人類文明進化進程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先人的生活和智慧,對其的學習和研究有助于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針對于目前歷史教學現狀,總結不足,提倡高效創新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參與度,以新穎、開放的課題便于學生記憶和消化知識。
關鍵詞:歷史課本劇;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歷史教學是根據課本資料為學習背景,老師通過課堂延伸,讓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而歷史課本劇就是以學生學習的材料為背景,結合與之相關的歷史材料,師生之間相互收集歷史資料補充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片段,整合成一個歷史劇本,然后在課堂上以表演的形式展現給大家。這樣通過知識的學習、材料的整合、劇本的編寫使學生所學歷史深刻地被學生理解,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記憶效果,對歷史人文、歷史事件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歷史課本劇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恰恰迎合了“以學生為中心”新的教學理念。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課本劇的應用現狀
歷史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加以學生自己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再以表演的形式共享給大家的歷史學習方式,大大區別與傳統教學中老師邊講邊演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表演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歷史片段進入教學課堂,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印象,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但由于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不適應,歷史劇排練時間不充分為由,課本劇在實際教學中應用還不夠,加上新教師對歷史教學經驗尚不夠完全,對歷史事件的串聯不夠通順,造成了課本劇教學缺乏真實性和新穎性,這就是目前制約歷史課本劇發展的因素。
二、歷史課本劇的編寫原則
既然是劇本就要有編寫依據,舞臺表現效果是課本劇表現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歷史知識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所以要求學生要充分了解歷史劇本要展現的特點,編寫劇本時應依據下面幾個編寫原則。
1.選取集中的時間和空間
歷史事件發生在固定的時間段或空間范圍,這也是劇本不同于小說和散文的地方,小說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劇本則集中展現在舞臺范圍內,在單位空間內將故事人物的特點,故事情節完整地展現出來,還得保持事件的真實性。
2.重點突出矛盾和沖突
我們知道“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矛盾沖突和事件導火索是推動故事發展、引人進入歷史情境的關鍵。所以,編寫歷史劇本過程中要注重突出事件矛盾,并把矛盾和沖突貫穿在劇本的始終,作為整個劇本的主題思路,渲染舞臺表現效果,加深學生對歷史實踐的認識。
3.重視劇本語言的創作
劇本語言的應用對于刻畫人物性格,渲染歷史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為滿足劇本表演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劇本語言的簡潔、通俗,注意語言環境和語調調整。
三、課本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精選劇本素材,聯系整合歷史教材
避免傳統教學中“就事論事”的教學方式,將相關的歷史事件綜合起來共同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將故事情節串聯起來,增加了歷史的連續性和真實性,打破模塊式教學,將知識融合成一個整體,然后放在一起便于學生消化理解。歷史不可能是獨立的,每個事件間都有必然的聯系,從劇本編寫中就挖掘歷史人物、事件觸發點、相互作用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比如,在初中歷史中關于三國時期教學中,大綱要求學生對形成三國鼎立的歷史誘因和具體事實、事件完全掌握。我們就可以設計發生在此期間的歷史事件,“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放在一起進行講解,以實踐為軸線。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框架尚不夠成熟,但從書本文字教學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記憶,所以將多個事件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深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長期的歷史教學過程中,遺留下頗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對重難點的反復強調以促進學生完成記憶,這樣機械式的記憶方式產生的效果是暫時的,可能在短期應付考試可以過關,但在長時間后,在應用歷史知識的時候,發現記憶模糊,說明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還不夠透徹。而通過課本劇教學,就可以將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加入課本劇的表演中,使學生從課本感官認識到學生參與表演的理性認識。初中歷史課本中課文間相互聯系不夠緊密,所以造成了學生在理解上的困難,這樣利用課本劇按照時間順序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讓學生理解事件中的人物特點、扮演角色,從學生對歷史背景了解的情況下,為學習了解歷史真相,為后期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課本劇是新時期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這樣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歷史事件表演,展現歷史事件,渲染歷史環境,促進高效課堂,經過對歷史的不斷摸索和學習,讓歷史課本劇和教學充分融合,發揮課本劇教學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姜媛國.淺析歷史課本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