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茹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十七中學)
摘 要:語文味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使課堂有語文味,就要讓課堂回歸語文本色,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語文味;語文本色;主體意識
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是指語文教學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它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語文課之所以讓學生聽課興味索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堂缺乏“語文味”,那么,在閱讀教學中要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就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構建高效課堂,回歸語文本色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要落實學習語言文字的目標,把聽說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語文課堂中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通過讀來體味漢語言的韻味,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領悟文本的主旨,受到情感與精神的熏陶。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的讀味,“品讀語言”的品味,“圈點批注”的寫味,語文是讀出來的,語文素養的形成不是靠分析出來的。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抓住幾個“關鍵詞”,或只選擇幾個人文性問題進行討論,遠離文本隨意生發其意,淡化了品味語言,空泛談論人文精神,師生間圍繞作品并沒有真實的情感交流和溝通,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或社會課。甚至不恰當地處理教材,不重視對文本的解讀,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透,就對課文本身做許多引申與發揮,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在課堂教學中語文被懸置、被空洞化。可見,語文課堂首先要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精心確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深入品讀、品味、品析。沒有這樣一個關鍵的教學環節,閱讀教學很難上出“語文味”。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所以,我們要回歸文本,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細細品讀,去感悟體味語言文字之美,進而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用教師的“語文味”煥發出“語文味”的課堂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語文味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用語言魅力來引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教師首先應是駕馭語言的高手,要自覺鑄煉教學語言。要想語文課有語文味,教師必須首先具有語文味、書卷氣,試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干涸、講課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也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敘述娓娓動人,描寫繪形繪色,說明簡潔清晰,議論深刻有力,抒情親切感人,那么,隨著老師充滿個性的導入,伴隨著瑯瑯的讀書聲,學生進入了一個詩情畫意、如坐春風的境地,收到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可見,語文教師要善于提高自身素養,掌握扎實、深厚的語言功底,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使語文課堂流淌著師生間的真情,洋溢著一種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格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展。
三、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語文味
李海林先生說:“再也沒有哪一門課像語文課這樣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了。學生的個性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個性化的閱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更是語文教學達到自己目的的一條必經之路。”可是,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不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沒有將教學活動“語文化”,比如,讓學生在課上長時間地聆聽音樂、無主題地討論、學生小組活動流于形式等。表面看來學生活動非常多,但學生所進行的活動大多與語文學習無關。喧鬧的背后顯現的是淺薄和虛妄,淡化了語文味。所以,教師首先要沉浸文本,以文本的閱讀、文本的理解為基礎,合理調控學生的活動,在閱讀教學中積極開展對話和交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闡釋文本,引領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慢品、細讀、沉潛中感悟語言的魅力,充分張揚學生的語文學習個性,而不是只讓學生在應接不暇的課件圖片切換中喪失理性思考,這樣,學生在品味、欣賞、評價文本時才能夠不拘一格,多方設想,不斷求新,為語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我們要讓語文課堂回歸語文本色,不斷豐厚我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提高語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懷的能力。語文教師讓“語文味”的清香彌漫課堂吧。
參考文獻:
[1]呂婷婷.語文課堂與“語文味”[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8).
[2]李海林.關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幾點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3(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