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長津
(廣東省陸豐市東海中學)
摘 要:班主任應當結合時代特性,以慈愛的姿態,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消除畏懼心理,獲得學生的信任,搭建互動橋梁。班主任應當帶領學生穿過歷史的縮影,感受先驅的人文情懷,以人文之聲,凈化學生的內心,為學生的人生指明方向。通過豐富多彩的自主探討和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共鳴;解惑;人文;自主探討;實踐
思想道德建設是構建精神文明社會的必經之路。學校是一個小社會,班主任德育工作也是評定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學校的形象。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是教育教學的
重點。
一、溝通,搭建互動橋梁
古語有云:“嚴師出高徒。”曾經看過一份調查問卷:“學生眼中的老師”。其中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反饋:戴著眼鏡、拿著書、不茍言笑。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外貌描寫,卻也從側面表現出了學生的內心。學生與生俱來對“嚴師”的懼怕心理,也導致學生有想法不敢說、有問題不敢問,這自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針對這一現象,班主任應當結合時代特性,以慈愛的姿態,為學生送去一縷溫和的陽光,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通過溝通,搭建一條通向學生內心深處的橋梁,幫助學生消除畏懼心理,獲得學生的信任。這也為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找話題,尋共鳴
新時代激變多元,豐富多彩,文化娛樂產業“遍地開花”。新時代屬于新生代。與現階段的學生討論話題要更多元化,班主任應當緊跟時代步伐,主動走進學生的圈子,與他們討論一些自己喜歡的明星、喜歡玩的游戲,以及酷愛的課外運動等等。用平和的姿態,真正消除學生內心的懼怕心理,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今后的德育工作開展。
2.善傾聽,勤開導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對學習、情感、生活有迷茫,這種朦朧的錯覺常常使他們陷入思維盲區,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引路人,解學生之疑惑是教育者的職責。
二、文化,激活道德意識
1.人文之聲,凈化學生的心靈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內心擁有各種偏執的想法,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觀念,一直是教育者熱議的話題。人文強調承認人的價值,服務于未來社會。所以它必須是健康的、科學的。班主任應當帶領學生透過時代文化,感受先驅的人文情懷。以人文之聲,凈化學生的內心,為學生的人生指明方向。例如,定期在課堂中播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道德之力,感動學生,鼓勵學生效仿道德模范的精神,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另外,在教室中張貼名人名畫、各種至理名言,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吾日三省吾身”提醒學生注重自身的言行,嚴于律己、以德御行;還可以不定時在課堂中結合學科性質對學校中的好人好事進行宣傳,對“雷鋒”現象大肆褒獎,為學生樹立道德標桿,激勵學生互相學習,這也是構建文明班級的有效手段。
2.文明之花,提升道德素養
正如琥珀賦予昆蟲新的生命,德育思想也能幫助學生脫胎換骨。不可否認,我們處在一個文化豐富而文明缺失的年代,曾經的“滿腹經綸”,變成了現在的“滿嘴銅臭”,道德教育卻貼上了“道德綁架”的標簽。復雜的社會賦予人多重人格,“千面人”的處世態度自然是生存之道,但絕非相處之道。古語說的“以小見大”講究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從點到面,逐步認知;以社會看學校,則是針對社會中的不良現象,防患于未然。低俗品位主導其思想,污言穢語敗壞其德行。風華正茂的少年才俊即將遭遇“泯然眾人矣”的厄運,這自然不是教育者希望看到的結果。
痛定思痛,面對文明缺失,自然要以文化為養料,滋養學生的心靈。對此,我校組織學生對《論語》《孟子》中關于君子文化的論述進行研究和整理,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輯成一本用于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德育材料,人手一本。每天早晨第一節課前的15分鐘,全班學生在語文課代表的帶領下,齊聲誦讀德育材料,在陣陣誦讀聲中,每一名學生都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
三、活動,鑄就道德品質
學生良好道德意志的養成,以及時代精神的傳承離不開自主探討和實踐活動中的鍛煉。葉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德目(德育的目的)不該是掛在口頭的語言,寫在紙面的文字,而該是貫徹一切行為的態度和精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時代先驅手中的接力棒交到他們的手上,激活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激勵他們為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因此,班主任應當認識到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發揮實踐活動的教育優勢,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我校在班級中開展“現代君子”評比活動,仔細列出評比標準,學生認真對照,采用挖掘閃光點分類評比的方法,讓學生寫人生格言、自我介紹及教師點評等方式樹立其平實的君子形象,以樹立榜樣。定期選派一位學生上臺講講德育故事,每周確定一個班會主題,做好主題的設計方案,重視問題設計、活動設計、備好學生、備好案例,經認真準備實踐,已形成了“我能行,最優秀的人是我自己”“正視多元文化,保持華人本色”“學會感恩,學會生活”“我讀書,我快樂,我智慧”等一批承載德育育人理念的優質德育主題。
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區,教師要鼓勵學生切實做一件件可大可小的善舉。學會生活自理,承擔家務,善待客人,幫助同學,組織或參加志愿者行動,服務社區,林林總總。教師要要求學生把事后的自我感受寫下來。日行一善,堅持不懈。周自省,月總結,季交流。
總之,班主任應當結合時代特性,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德育工作當中,樹人先“立德”。首先,真正走進學生的圈子,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接著,在學生學習生活周圍巧妙滲透德育思想,熏陶學生的內心,凈化他們的心靈;最后,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讓文明之花綻放校園,幫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林祖浮.“文以化俗,氣以蓄勢”:淺議學校文化管理兼析東海中學的探索[J].教育創新,2011(3).
[2]林祖浮,林躍棍,賴倍雄.“讀議導行”育君子:學校特色德育模式的深化研究結題報告[J].中學教學參考,2016(9).
[3]葉至善.葉圣陶集[C].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2:165-16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