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桂梅
摘 要: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很多孩子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在他們頭腦中一提起數學課,仿佛就是無休止的計算。其實,數學應該是小學階段最能吸引學生的有趣學科,因為它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較強的人文性,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教師要上好一節農村小學數學課,就要發揮農村特色并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老師;數學思維
目前,多種原因導致農村小學的學生基礎薄弱,教學質量停滯不前,尤其是數學,自從使用北師大版教材后,學困生數量的增加不斷困擾著教師。因此,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困難更大,任務艱巨。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可以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和諧,進而促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更有效的學習。針對農村地區小學教師如何上好一節數學課進行以下探究。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教師不上無準備的課。首先,認真備好課。備課需要教師重視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認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章節內容,包括教材中的主題圖、例題等部分,進而對課堂教學目標和要求有全面而細致的掌握,甚至對教材中的每句話、每個標點都要反反復復、認認真真地研讀。如參照下面的步驟:(1)看一看——教材中編寫了什么?教什么學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的思路。(2)想一想——教材為什么這樣編寫?(3)問一問——教材的這種編寫方式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進行反饋?如:教材內容是否達成課時教學目標所必需的?還需要補充什么?教學應該從哪里進行導入,教材的排列順序是否能直接作為課堂教學的順序,還是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二、問題的設計要精準
課堂上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中肯、到位,直擊中心,精練而準確,而且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講解“小數除以小數”這部分知識時,教學重點是除數和被除數小數點的處理,因此在課堂的問題設計上教師可以圍繞這部分內容展開教學。而“多位數除小數”和“小數除以整數”是前段學習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帶而過即可。不要在如何試商、如何計算上浪費時間。因此這節課可以突出這樣的訓練:
已知91.2÷24=3.8,口算:9.12÷2.4= 0.912÷2.4= 91.2÷2.4=當學生回答9.12÷2.4=3.8時,教師追問:“你是怎樣口算的?”通過上述提問將問題的針對性放到教學重點上,讓學生對認識小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得到有效深入的理解。
“問”是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在講解完“三角形內角和”的相關問題后,把一個三角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讓學生思考: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然后再將三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讓學生進行思考:新拼成的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通過拆分、拼湊三角形,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始終是180度。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問題還要明確具體。如,一位老師為了讓學生比較5元、0.5元、0.05元三者的大小,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三個5是否相等?為什么?”結果學生回答是相等的。這是因為問得不明確。如果這樣問:“它們分別表示幾元、幾角、幾分?這三個錢數會相等嗎?”就容易了,對三個數量大小的理解也更容易了。
三、教學方法要得當
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是學會思維。因此,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要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還要注重向學生滲透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如在這樣一道數學題中,用木條做成一個四個頂點靈活的長方形框,用手通過兩個頂點拉動長方形框,在拉動的過程中,新形成的平行四邊行與原長方形相比,周長和面積會發生改變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在拉動木條的過程中,因為長和寬都沒有發生改變,因此無論怎么拉動,周長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然后再讓學生測量、計算、歸納、概括、驗證,從而得出這道題目的結論,即將長方形框拉動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周長保持不變,但是面積與原來相比變小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還讓學生掌握了數學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多項數學能力。
四、要確保知識當堂過關
當堂過關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可以有效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是全體學生都實現了真正的“當堂過關”,如果只有一部分或少數學生達標,就不能算當堂過關。總之,教師要迅速了解這節課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學得怎么樣,要一清二楚,不能糊里糊涂,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和方法。教師要讓“過關測試”成為一種教學常規,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尋求最高學習效果”的思想取向,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家俊.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J].云南教育,1980(11).
[2]朱毓飛.小學生數學情感培養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