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佩兼
摘 要: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現代小學數學課堂由傳統的“學科本位”“教師為主”逐步轉向了“以生為本”,重在綜合提高小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水平。因此,教師必須要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上日程,提高他們的自學水平、合作探究水平等。下面對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能力;課前預習;合作探究;學習習慣
教育學、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習之母。自主學習要比強迫學習的效率高出幾倍、幾十倍。經過階段性的學習,小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數學知識,他們對于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出數學知識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因此,教師要懂得放手,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主動權,從而激發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下面,筆者從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展開合作探究教學活動、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個方面,討論在高年級小學數學課堂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具體教學做法。
一、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自學能力是新課標明確指出的小學生應具備的學習能力之一,而要想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便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是,很多小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預習的作用,也幾乎很少主動展開課前預習,這主要是因為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很大,很多教師為學生布置了繁多的課后作業,即使是學生的空閑時間也被家長安排的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占滿。這種繁重的學業壓力讓很多小學生苦不堪言,所以對教師預留的預習作業置若罔聞。當然,小學生不主動進行預習活動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教師對預習的檢測不夠重視,而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所以他們很難自覺完成課前預習或者完全找不到預習的方向。因此,在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有效的預習。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檢測學生的預習成果,讓學生承受適度的預習壓力,適當監督小學生的預習行為。讓小學生展開預習活動,還可以提前了解他們的知識情況,從而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感到的疑難知識進行重點講解,落實“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學目標。
在“圓的認識”一課中,我為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為了讓學生有明確的預習方向,我為學生留了幾個問題,希望他們能夠通過預習進行解答。這些問題是:圓的特征是什么?圓心、半徑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圓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圓的半徑、直徑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請利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形。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你是如何計算的?學生必須要在預習之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數學課開始之后,我先在投影儀上呈現這幾個問題,然后隨機選擇一些同學進行回答。為了盡可能判斷學生的整體預習效果,我會優先選擇部分后進生回答問題,然后再選擇中等生、優等生進行回答。
二、展開合作探究教學活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同時,合作學習也是每個小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歷、人際關系等多種因素,構建合作小組,使學生在合作中探究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水平。不僅如此,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還可以構建良好的、溫馨的人際關系,在全班范圍內形成人人互助的教學氛圍。因此,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合作探究活動也能夠提高小學生的交往能力。首先,在構建合作小組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每個小組內都應該有不同水平學習能力的學生,保證小組之間展開良性的、公平的競爭。其次,教師還要為每個小組成員布置明確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最后,教師在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時候,一定要從小組的層面進行考慮,不要批評或者表揚某一個同學,而是要讓同一組的學生擰成一股繩,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尖子生主動幫助后進生,后進生也為了不拖后腿而主動學習。
在“圖案設計”一課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了三角尺、直尺、鉛筆、圓規、硬紙板、剪刀、膠棒,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利用這些工具制作出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基本圖形,每個學生負責一種圖形的模型制作。這個環節可以節省教學時間,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之中。在制作完畢之后,我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利用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等變換規律,自行設計圖案。學生可以先自行設計,每個學生都需要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展示自己的圖案。小組內部展示完畢之后,要將所有的設計成果進行歸納,并且選派一個學生在課堂內展示本小組的設計作品。小組輪流展示,彼此交流,從而學會欣賞這些美麗的圖案,并且初步樹立空間意識。整個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自身關于圖形平移、旋轉、軸對稱的相關知識,還能夠兼顧所有學生的需要,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獲得美的感受。
三、講述數學學習方法
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自然離不開學習方法的支持。學習方法是鞏固與強化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才能夠摸索出學習數學的客觀規律,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自信,這對于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十分有益。因此,教師應該在培養與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逐步滲透學習方法的教學,使小學生的學習有跡可循、有據可依。其中,最為基本的學習方法便是使小學生學會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發展與擴充舊知識。
比如,在“圓錐的體積”一課中,小學生已經學過了圓柱的體積公式,而圓柱與圓錐的體積求法又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于是,我鼓勵并引導學生利用他們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新課。在課堂開始時,我讓學生準備了圓柱與圓錐的幾何模型,然后先讓學生研究并計算圓柱的體積。接著,我便讓學生再次研究與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體積與圓柱體之間的關系。很多學生通過比較、變換等,對等底等高的圓柱體與圓錐體進行了探究與討論。在探究中,學生初步猜測: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柱體的體積比圓錐體的體積大,大致是兩倍到三倍之間。在確定每個小組都認可這個答案之后,我再次將學生的小組打亂,讓學生使用底、高不相同的圓錐體與圓柱體研究這個結論是否依然正確。由此,學生便可以深刻理解圓錐體的體積公式。
總而言之,在高年級的數學課堂中,知識傳授已然并非最主要的教學重點,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每個人都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初步形成數學思維,才是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的問題。為了提高高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活動,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教師要展開合作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教師要為小學生講述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使其在方法的引導下更加科學地學好數學,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有.論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和素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2).
[2]張偉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