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國慶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而提問是師生間互動的主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回答教師的提問,激發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也要認真進行課前準備,精心雕琢每一個問題,讓提問起到啟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興趣等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數學教學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傳統的師生之間互動的形式,通過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通過師生之間這種一問一答,教學得以順暢進行。因此,課堂的提問和回答就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多的生機。學生的注意力也被牢牢地抓住,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變得更加容易。教學得以有效的開展。提問教學看似簡單直接,實際上要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準備和設計的。
一、結合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行課堂提問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趣味的問題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于無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上,并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從心理學角度看小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支持,因而舉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既有利于學生了解知識,也使學生興趣盎然。因此,針對小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發展特點,在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時要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要把一個知識點講明白講透,就需要教師用學生所熟悉的情境進行切入,讓學生在這些教學情境中理解數學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思路。教師的提問也就在教學情境之下,有針對性地展開。例如,在講到認識鐘表的知識時,由于這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常識性知識的學習,情境創設也就變得非常簡單。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看著教室當中懸掛的鐘表,從而進行一些提問。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出一些情境性的問題。例如,每天小明都是在早上6點半起床,在7點半離開家門去上學,在學校學習一天之后,會在下午5點半準時回到家里。請問小明每天在家的時間有多少?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學生們每天都在經歷,因此,這是他們非常熟悉的,也會更加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會更加輕松。
二、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并提出疑問
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因為膽怯不敢舉手回答問題,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教學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做出回答,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同時學生也要向教師發出提問,將自己不太清楚的問題進一步變得清晰化。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夠,所以很多學生不敢提問,對提問產生畏懼感,因此,作為教師要注意避免給學生心理帶來過度的壓力,讓學生都能夠更加輕松地回答并提出問題。無論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教師都應該鼓勵學生,讓學生從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其實數學問題的回答往往會有一些解題思路和準確答案,小學生本身就是在學習這些知識,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只有發現問題才能避免問題再次出現。所以,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道理,大膽地回答問題。課堂教學應以民主開放為主旋律,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促進師生之間信息的溝通交流。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以啟發性的提問為主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主的,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完全與其相反,強調的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因此,數學教學中的提問也應該以啟發為主,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通過自己的思考發現問題的解答思路,這樣的學習會帶給學生更強的滿足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提到點子上,讓提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教學時,教師的提問不能直截了當,而應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利用啟發式提問,將問題指向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思考,讓新知識不斷滋長。同時,教師要找準一節課的重點、難點。這些重點難點更適合采用啟發性提問,注意提問的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漸讓學生領會其中的技巧,使得學生的思維得以鍛煉。舉個例子來說,在學習一些概念時,先不跟學生講概念的具體含義,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規律。就像在學習“角”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先畫一個點,再從這一個點向外發散畫出兩條線,向學生提問:“你認為這是一個什么圖形?”學生在看到圖形并聽到教師的提問之后,會很自然地展開思考,調動自己以往所儲存的關于圖形的知識,從而對面前的圖形加以定義和猜測。這樣一個用心思考的過程非常重要,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們往往會更好地將“角”與其他的圖形區分開。掌握了教學的這一難點,老師在講出角的定義時,學生們理解更加容易,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有人說思考是人與人之間最后的區別尺度,因此,啟發性的提問的目的也在于此。教師的提問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往往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
又如在教學有關“圓的面積”的知識時,這一抽象的知識如何讓學生得以直觀的理解呢?可以將動手操作和已學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當然其中必定離不開恰到好處的提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先讓學生把圓剪開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形狀。由于之前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從而親自動手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么樣?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那么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就推導出了公式。
四、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針對性
好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觀察、理解概念、獲取新知或鞏固舊知識等。為此,每個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漫無目的地提問。所提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抓住重點、有的放矢,要引導學生定向思考,讓每個問題都發揮它自身的功能。所以根據每個提問所承載的功能,有效設計問題并適時地提出問題。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開闊他們思路的問題,激活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將信息順利地收集上來,從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教師要加強課后地反思,對課堂上每個學生的回答和提問的方式進行反思,不斷優化問題呈現的方式和時機,收集學生的反饋,不斷優化教學過程。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提問本身具備多種功能,然而這些功能要真正發揮出來卻需要教師做足充分的備課工作,既要備教材內容,也要備學生的情況,在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提問教學是促進師生之間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教師在提問過程中的處理和應對方式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打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都能夠輕松自然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主動地進行數學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曹歡.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技能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5.
[2]吳潔瑜. 實習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鄭佳.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4]林楊.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田應庭.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調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6]何裙裙.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