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奇林
【關鍵詞】 化學教學;探究性教學資源;體驗;質疑;“小眾化”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1—0115—01
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生成性資源出現,而這些生成性的資源卻能推動我們的課堂教學另辟蹊徑,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尤其那些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探究性教學資源,更應當引起我們重視。
一、在體驗情境過程中生成的探究性教學資源
在教學中,要樹立“用教材”的觀念,就是將教材當成基本,而將生成性的資源作為教學志向,也就是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在課堂上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各類積極的體驗情境,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的思辨、感悟、思考、實驗、理解也會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最終形成自我的認識結構。
在課本當中有許多演示實驗,但是有一些演示實驗還有一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不足”,就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于相關內容的理解,更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感。例如,在教學“乙醇的催化氧化”時,教師通過Flash將乙醇催化氧化反應進行了模擬,然后逐步分析實驗步驟,并總結實驗現象,最后引導學生寫出了化學反應式。在寫化學反應式時,教師問學生,在這個實驗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停頓一會后,學生提出“在這個實驗中有沒有與乙醇不同的味道”,“有沒有水生成”等問題。然后讓學生去進行分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明白這個實驗先是脫氫和產物脫氫,生成乙醛然后生成水。由于在實驗過程中,生成少量的乙醛,并與乙醇混合在一起,通過嗅覺無法區分。雖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有些內容在課本當中已經作了說明,但是通過體驗獲得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在質疑中生成探索性教學資源
學生并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會調用自己已有知識去理解學習內容,積極投入學習的過程,因此他們會產生諸多的疑問。正如崔允漷指出的:“課堂教學的價值體現在教師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質疑,更應要求他們超越單純的提問,不斷地提出挑戰,去尋求更好的答案、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解決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牽著學生走,而應當引導學生去探索,并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動態和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也就是要活用教材,更要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這樣化學課堂教學才是有生命力與張力的。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錯誤,其實學生所出現的這些錯誤也是很好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對于這樣的資源,教師不需要直接去告訴學生方法,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去探究,這樣,學生不但可以糾正錯誤,更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重視“小眾化”問題生成的探索性教學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常有一些學生會有“奇思妙想”,而這些內容正是學生思考的結果,無論他們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要認真分析,靈活運行。德國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曾說過:“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真有教學化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初建進行的教學是否能夠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使老師在教學中采取教學論可以認證的靈活行動,使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借以為發展他們的能力作出貢獻。”對于有些學生所提出的有些看法,可以引導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例如,讓學生來判斷“在鈉單質、鉀單質、鉀單質與鈉鉀合金中,哪一種物質的熔點低。按照課本當中標準答案是合金的最低,理由是合金的熔點要比組成金屬的熔點都要低,然而有學生卻提出了是無法判斷,因為他在資料中看到過合金中的鈉熔點為-10℃~-11℃,低于鉀的熔點62℃,而合金的熔點為62.5℃~-97.5℃,高于鉀的熔點,對于這樣的爭論最后也只能以不能判斷來下結論了。
教材是教學過程的重要資源,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材的開放性越來越大,這要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而對于教材的開發不能僅僅限于課前,更包括課中與課后,在教學過程生成的探索性教學資源會因為學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這些內容都代表著學生思考的方向與方法,在課堂當中以這些生成性教學資源為動力,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以教材為原點,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為他們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