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其對于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通過以圖導學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地理事物特征更加直觀、生動的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所以必須提高對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的重視。下面,本文就針對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模式進行簡單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 以圖導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201-02
圖像不僅是一種地理語言,同時也是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常用工具,更是提高教學效率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圖像,那么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程度,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進而給地理教學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老師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得不到有效提高,如何采取科學措施,對學生讀圖能力進行培養,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地理以圖導學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僅僅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厭倦心理,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不利于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通過對學生的讀圖能力進行培養,能夠使學生借助于地理圖表產生豐富的聯想,對其所表示的內容進行深層探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精神更加集中,在增強地理教學趣味性的同時,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上地理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地理水平。
2.展現地理事物特征
在表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時候,僅僅利用文字是很難進行清楚、全面的描述的,很多內容都是通過地圖呈現出來的,所以要想學好地理,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能夠透過地理圖表看清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讀圖能力進行培養,使其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借助地理圖表對地理事物進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做到對相關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我國在地球上所處地理位置時,因為我國疆域在地圖上的輪廓像一只雄雞,通過對地圖進行觀察,便可以在地圖上準確、快速找出我國所在位置。
3.幫助學生進行記憶
初中地理知識所涉及到的范圍較廣,很多都是學生沒有接觸及了解到的,并且地理事物會按照一定的演變規律不斷變化,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很容易將相關概念混淆。通過對學生的讀圖能力進行培養,學生可以在地理圖表的輔助作用下,對地理知識進行更加深刻的記憶,準確掌握地理事物的概念特征以及演變規律,并且在對地圖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知識點進行反復練習,起到了良好的鞏固作用,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全面、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
二、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策略
1.提高對圖像教學的認知
就針對于傳統的地理教學來說,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完全忽略圖像的講解與分析,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夠高,教學效果不顯著。所以,為了改善初中地理教學現狀,教師應該樹立學習地理不能離開圖像的觀念,明確知道圖像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授的重點應放在教會學生如何認圖及讀圖上,從而讓學生學會在圖像中找到更多的地理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
2.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為了強化圖像教學的應用效果,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讓學生學會讀圖,讀懂圖[1]。雖然圖像比理論知識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但大部分學生在觀察圖像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表面并沒有看到實質,考慮不到全局的聯想,導致地理圖像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會學生分析地理圖像。分析圖像能夠直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也是實施圖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取信息,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材料之外的理性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現象,自主分析地理特征,再設計類似于這樣的問題:從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上,可以看出赤道及其附近一般為熱帶雨林氣候,請問同學們,為什么東非高原出現熱帶疏林氣候呢?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啟發學生的辯證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幫助學生養成用圖、看圖的好習慣。在圖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先讓學生知道圖像對地理學習的重要意義,再引導學生合理用圖,從圖像中尋找出各種地理事物,及時掌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分布情況,等等。只要學生養成用圖、讀圖的好習慣,就能夠提高讀圖能力,推動地理教學快速發展。
3.利用圖像設置教學疑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的源泉[2]。所以,在運用地理圖像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合適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與疑問,從而主動、積極地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通過設置疑問,既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處于良好和諧的教與學環境下,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譬如:教學《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按照順序借助教材中的統計圖預習課文,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答以下問題:什么是降水?某地在一個月內有一次降雨為15mm,一次降雪為5mm,請問該地該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并讓學生試著總結與歸納降水量的分布規律[3]。如學生通過分析發現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降水少等規律。最后,教師再引入正文,給學生仔細講解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情況,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與整合,查漏補缺,確保答案的完整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圖像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理應得到相關教育工作者的支持與重視。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地理教學中的各種圖像,有效開展地圖教學、地理統計圖教學等活動,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地理思維,保證教學質量,進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滿足新課程理念對教學的要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少波. 初中地理圖像教學方案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4,27:69-70.
[2]袁勇. 淺談初中地理圖像教學模式的應用[J]. 新課程學習(中),2013,12:82-83.
[3]曹力巖. 有關初中地理圖像教學的幾點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6,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