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靜
摘 要:空間觀念是幾何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概念。《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個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根據語言的描述畫出物體等。”這實際上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的分析,不斷從低到高向前發展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從能力上來說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觀念;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36-01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主要是使學生獲得線、角、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形象,建立長度、面積和體積的概念,能夠對物體間的方位、距離和大小能夠正確的描述,以及能從復雜的圖形中辨別出各自具有自己特征的圖形。要想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培養起空間觀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結合生活經驗,建立空間觀念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都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從物到形的抽象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提煉生活-----抽象圖形------引導概括------回歸生活”實現對圖形概括的積累、發展和豐富,不斷完善學生對幾何概念的感知、理解和建構。
1、空間觀念的建立,來源于生活。空間觀念是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豐富幾何知識體驗出發,從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這是學生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時,課一開始,我就從生活情境開始,出示手工課上使用的常見物品。讓學生從紙工袋、剪刀、三角形、三角尺、鐘面的指針等物體上面尋找角的痕跡,初步開展對的角的探究。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經驗起點出發,喚起起學生對圖形的再現,積累圖形的外在特征,在兒童的認知世界中形成圖形的表象。
2、空間觀念的建立為了生活。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應基于生活,立足與生活。空間觀念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多給提供應用空間觀念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教學帶領學生探究出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是: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兩條邊的差小于第三邊。雖然通過探究得出這么個空間概念,但是同學都不知道這個空間概念有一個什么樣的價值,且這個空間概念很容易理解錯誤,容易發生混淆。我在教學后就緊接著出示這么一道生活題目,學生看著這樣一個生活場景,一下子恍然大悟,明白了這個空間概念的意義。學生在運用空間概念的過程也是再次鞏固和建立空間觀念的過程。
二、動手操作,感知空間觀念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空間觀念的建立也是來源于動手實踐。在教學中不要錯過每處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以采用學生喜歡的“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也就是空間觀念建立的過程。
1、摸一摸。例如吳正憲老師在2017年“和美課堂”中教學的《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不知道什么是面積?單單用概念來說學生是不會理解,也建立不了面積這個空間概念。吳老師就在黑板上隨手畫了兩個不規則圖形,一個大,一個小。首先讓學生回憶周長的概念,并動手摸一摸黑板上兩個圖形的周長,同學們很快的就摸出來了。緊接著,讓學生摸一摸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學生雖然不是很明確,但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摸出了面積,感知到了面積的大小。通過 兩次摸,一次摸周長,一次摸面積,學生建立了面積其實都是被周長給圍起來了,從而總結出面積的概念:被周長圍起來的面的大小是這個物體的面積。在初步感知面積概念之后,吳老師又讓同學們動手摸一摸課桌、地磚、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一次一次動手摸的過程,就是面積概念構建的過程。
2、畫一畫.例如在做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練習題時,經常會出現拼接和分割的題目,這個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題目。學生單看文字的敘述,可以將圖像的大致拼法顯現出來,但是對于圖形的長和寬的精確長度卻無法在腦海中構思出來。但是如果同學們可以將腦海中的圖像畫下來,根據畫下來的圖形,精確計算出他們的長和寬,推算出周長。這樣的幾何圖形就被我們精確的構建出來。學生動手畫的過程,也是空間圖形構建的過程。
3、量一量。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時,需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出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于是,我在教學中就設計了大量的“量一量”環節。首先是感知厘米,讓學生動手量一量書本,課桌,文具盒,手掌的長和寬。然后感知米,讓學生動手量黑板的長和寬,量教室的門的高,量教室的長和寬。在量的過程中,同學們感知了厘米和米大概有多長,在量什么物體的時候是用厘米來量的,在量什么物體的時候是用米來量的。在動手量的過程中,也是對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構建的過程。
三、發揮想象,升華空間觀念
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經常運用圖形的特征去想象,解決生活中的各種事跡問題,來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認識平行》中,出示這三組直線,就要求學生想象這三組直線無限延長會出現什么情況?例如在推理圓的面積公式的時候,需要我們
去想象“分的三角形越多,每個三角形越小,拼成的圖形就約等于長方形”,從而根據長方形與圓之間的關系得出圓的面積公式。
空間觀念的發展與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自始至終的貫穿于數學的教學中。以上三個方面的策略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綜合運用的。教師要有較強的創造意識,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更多的投入發展空間觀念的元素,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動,加強對幾何形體的感知和構建,從而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建波《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 黃秀瓊 《從生活到數學: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必經之路》遼寧教育雜志社,2014.7.1
[3]汪昌華 李繼秀 陳慶華《教育理論》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