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松林
【摘 要】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業態實踐和人才需求結構呈現新的特點,現有的新聞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否契合新的人才需求特點值得深思。美國密蘇里大學作為創辦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的代表院校,具有批判性創新和獨立思考的優秀特點。本文總結其通識課程設置的特色,跨界取經,融合優勢,以期探討出一條適合我國新聞專業教育的通識課程設置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啟示
媒介融合時代,新聞業態的變遷帶來人才需求的變化,具備“采寫編評”專業素質與高度社會責任感人文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方能適應業界需要,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強調的既能培養科學精神又能培養人文精神人才的理念與此相符合。我國一直在嘗試實行“寬基礎,活模塊”的通識教育模式,通過模塊課程的合理搭配,培養學生基礎人文素質和基礎從業能力。而在媒介融合時代,借鑒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理念能夠獲得有益啟示。
一、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的特色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設新聞專業教育的國家。1908年,沃爾特·威廉姆斯在密蘇里大學開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認為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學習新聞最好的方式,并將實踐教學理念貫徹于通識教育中,密蘇里新聞專業通識教育也成為了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理念的代表。
(一)秉承融合實踐的通識教育理念
密蘇里新聞學院通識教育理念認為,媒介融合時代應加強人文與自然社會學科的學習,并為學生提供前沿的媒介體驗。讓學生從融媒實踐中學習,有助于學生把書本所學知識與現實中的寫稿、編輯新聞技能結合起來。
(二)注重“興趣選擇”的跨學科資源配置
美國新聞專業教育主要特點為新聞通識教育與興趣選擇課程結合。美國新聞專業學習由兩部分構成,大一大二進行通識教育,修完一定學分的通識課程后學生在大三開始選擇興趣課程。“興趣選擇”課程具有跨學科的特點,所涉及的課程都是新聞傳播領域的專業基礎課程。密蘇里利用跨學科資源優勢實現通識教育理念與專業教育理念的結合。
(三)以課程設置的循序漸進實現專通教育的平衡
美國高校新聞專業重視新聞通識教育,新聞專業通識課程為占總課程三分之二的拓展課程,將通識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并在專業教學中發揮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密切聯系,以培養適應融媒技術的全能型新聞人才。
二、密蘇里新聞專業教育“2+2”課程設置模式
密蘇里新聞專業本科教育采用一二年級通識教育課程模式、三四年級“通識教育+興趣領域2+2”專業教育課程模式,我國不少新聞院校也普遍采用“2+2跨學科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雖然中美兩校都實行“2+2”通識教育模式,但我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受到教育體制因素的影響較強,在課程設置上缺乏靈活性;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受市場因素影響較大,通識課程設置在實踐中多元化創新,培養多學科思維能力的通識教育,更加適合融媒時代的發展。密蘇里新聞學院“2+2”課程模式具體有以下特點:
(一)課程結構“大學科”通識與“小眾化”專業結合
密蘇里新聞學院將“大學科”通識教育與“小眾化”專業教育結合。重視對人文自然社會科學知識學習,淡化專業教育,重視大學科教育,打造3:1基礎課與專業課占比,通識課程占65%。在開展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同樣融入了“通識”的教育理念。密蘇里新聞學院一二年級通識教育課程以基礎性的文、史、哲、商、法等其他學科為主;學生完成這些必修的學分課程,從大三開始興趣領域課程學習新聞理論與實踐。
密蘇里通識教育課程涵蓋廣泛的研究,確保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了解各種領域的發展,并在掌握大眾傳媒公共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廣泛的就業機會。密蘇里新聞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傳統與創新結合,將通識教育融入學科,為每個“興趣領域”設置特有的“課程菜單”,為培養出一名扎實的新聞傳播人才完善了素養教育。具體設置見表1。
與密蘇里學院相比,我國許多新聞學院通識教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占比重大,課程結構國家統一設置,必修課比例高于選修課。新聞專業學分要求是:四年,140學分;通識教育47學分,占總學分33.6%。
(二)課程內容六大學科模塊多領域學習
密蘇里新聞學院本科一二年級課程都是“通識教育”課程,注重科學素養培養,主要涉及六大學科模塊,給予學生極其廣泛的選擇空間,利用學校自身學科優勢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課程內容。學科跨度大,且課程內容實踐性和時代感強。例如生物學、農業學等課程,其內容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每個領域所開設的課程內容都極為細致,有的精確到某個議題,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具體設置見表2。
與美國密蘇里學院通識教育課程相比,我國許多新聞學院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在學科跨度、廣度上顯得比較單一,知識覆蓋面較小。課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較少,大多是人文學科課程,以理論介紹性為主,操作性課程較少。
三、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帶來的啟示
當前傳媒實踐融媒體發展趨勢,要求新聞專業教育能夠培養復合型人才、全能型記者,新聞專業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市場為導向確立培養目標,才能縮小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差距,順應媒介人才市場環境的變化。美國密蘇里新聞專業通識教育模式,可以為我國新聞專業的通識教育改革帶來一些啟示。
(一)專通融合的通識教育理念
課程設置是通識教育的關鍵。我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的重點是思政與人文教育,但忽視了科學知識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各個通識課程之間聯系的被忽略,造成課程設置達不到預期效果。如何實現專通融合,密蘇里新聞學院的課程設置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二)因地制宜的靈活模式
美國各大學通識教育形成了各自特色,啟示著我國大學應確立適合本校實際的通識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應該對新聞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適度調整,建構新聞人才復合式知識結構。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通識教育平臺的改革,而且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在通識教育中,文學課程占了相當大比例,可以將課程分布在各個領域,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旨趣選修心理學、經濟學、法學、自然科學等作為輔助課程,夯實通識基礎。
(三)新媒體課程調整與實踐能力培養
通識學院需要增加關于新媒體方面的課程,學習掌握新媒體前沿的技術知識。考慮到學生關于媒介融合方面的知識掌握,應在選修課程中增加新媒體實踐操作課程。特別是對于媒介融合方面的課程調整,一方面適當增加新媒體實踐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應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打通各專業方向的課程,將新媒體實踐操作融入到各個專業方向課程之中,以此來培養“一專多能”的全能型復合式人才,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學生建立一個理論性、實用性的業務操作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對于美國新聞專業通識教育的經驗,要結合我國國情,取之所長,因地制宜。課程內容應由單一學科的專業教育轉變為廣泛的跨學科寬口徑教育;課程教學上,新聞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營造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在實踐中提高探索創新的能力,培養科學素養與專業素養兼備的復合型新聞人才。
注釋:
[1]圖表根據密蘇里新聞學院網站資料自制,http://journalism.missouri.edu/programs/undergraduate/#majors.
[2]圖表根據密蘇里新聞學院網站資料自制.http://journalism.missouri.edu/programs/undergraduate/#majors.
參考文獻:
[1]王建.融媒時代對新聞人才的要求[J].編輯之友,2011(05).
[2]許向東.對中美數據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與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6(10).
[3]孔煕妤.中美新聞傳播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比較研究——以中國復旦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為例[D].復旦大學,2013.
[4]許正林.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