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榮
摘 要:文章主要概述了小學數學“學困生”的主要特點,探討了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創設情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重拾學好數學的信心。文章提出通過展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實物演示情境,從旁觀到參與;動畫再現情境,培養畫圖能力;利用實驗情境,弄懂數學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學困生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關鍵詞:學困生;創設情境;參與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由于學困生受之前所學的知識、技能及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課堂中的學習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除了極少數是由于智力發展存在滯后,更多的是因為這些學困生不能真正融入課堂,參與課堂學習。如果此時教師不能關注學困生,勢必會讓學困生自暴自棄,越來越討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課堂教學正是這一體驗的載體。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創設情境,能激發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并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重拾學好數學的信心。
1.展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這種情景的創設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中,通過一段短視頻或圖片介紹京劇里的人物臉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圖案設計上的對稱。再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分發給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歷,然后再提出諸如“一年有幾天”“2月有幾天”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從而使學生發現問題,繼而探究問題,直至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困生對這樣的學習引入很感興趣,自始至終都能參與活動之中。為了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在運用生活素材創設情境時,要注意所創設的情境內容要與本課教學內容高度相關。
2.實物演示情境,從旁觀到參與
雖然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很先進,能夠展示各種場景以及數學上的實踐場景,但這不能取代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特別是對學困生而言,教師播放視頻或圖片在他們看來只是看個熱鬧,根本沒有任何的思維活動。而實際動手操作符合兒童喜動的特點,更能促進學困生的積極參與和動腦習慣的養成。在教學幾何圖形時,教師通過實物演示使得抽象的幾何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3.動畫再現情境,培養畫圖能力
畫圖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用得較多的有線段圖、統計圖、分析圖等。數學中行程問題、分數倍比問題、和差問題、和倍問題以及差倍問題等就是需要線段圖來解答的。但要把文字變成圖,是一個質的改變,對于學困生而言,更是難以登天。運用動畫演示能有效地幫助學困生根據文字描述,想象出情境,并正確畫圖。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通過播放動畫,演示出同向、相向、相背等行駛情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出線段圖,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時,鐘面上只有表示1~12時的數字,很難理解怎么會出現14:00。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演示,把鐘面的時刻與自然界的變化(包括天色明暗和人們所做事情的變化)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
4.利用實驗情境,弄懂數學知識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往往需要借助實驗來證明某些數學定理和公式。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歸納出數學結論,從而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頭腦無疑是有價值的。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體積時,教師可通過組織小組實驗,使學生自己推導出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總之,針對數學學困生對抽象的東西比較難于理解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能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耳目一新,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能使學困生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當學生自己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和信心時,其進步才會出現并得以持久。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馮衛東,王亦晴.情境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