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政
摘 要 在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當下,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風格也必須有所調整,將先進的教學方法帶到政治課堂教學中來。本文首先對高中政治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幾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高中政治教學風格進行了再思考,結合我的實踐工作經驗,就如何完善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風格進行了再探究。
關鍵詞 高中政治 教學風格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054-02
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需要教師的不斷自我積累,同時也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自身特色摸索適合自己的教學觀點和技巧,使學生在課堂中發現教師的獨特教學魅力,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形成積極的影響。而告終政治課程在高中文科教學中又是比較關鍵的,因此為了提升高中學生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教師必須加大在教學方法上的探究,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讓學生能得到更多的政治知識。
一、影響高中政治教師教學風格的因素分析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對教師自身教學風格造成影響的因素其實有很多種,如考教師的創新性、專業知識的靈活運動度和技術水平的高低,及教師的思維品質和人格特征等,基于這幾個方面,下面我將分別進行闡述:
(1)教師的創新精神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往往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的課堂氣氛是最好的,也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其課堂學習效率也自然是最好的,而這種教師往往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特別是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當下,高中政治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觀念,加大在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探索,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學習到有關的政治知識。可以說,創新精神是教學風格的核心。
(2)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
任何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必須是鮮明有特點的,這方可顯現出風格,對高中政治教學也是如此,而為了有創新性,要求科任教師必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靈活變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加大自身的主動學習性,盡量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并建立與其他學科知識間的聯系,進而實現豐富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帶頭人,以身作則的主動開展學習,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3)教師思維品質和人格特征
高中課堂不只是需要對政治知識進行學習,更是學生獨立人格和人生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和課堂,因此,政治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使學生都具備獨立思考和準確判斷的能力。這一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樣需要政治教師的言傳身教,所以要求政治教師也必須具有過硬的思維品質和人格特征。根據我多年的教學摸索和實踐經驗發現,啟發教學法對提升學生的政治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方面成效顯著。
二、完善高中政治教師教學風格的建議
(1)積極創新,兼容并取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教學風格的完善度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有著必然聯系的,在新課標下,教師也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盡快將陳舊的教學觀念放下,積極開拓進取,創新發展,提高創新意識,用“兼容并取”的態度來教學,積極響應新課改要求讓老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而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通過增強互動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政治教學目標。
(2)提高高中政治教師綜合素質
對高中政治教師而言,自我的知識儲備量和技能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成效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身為政治教師,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首先加強自我裝備,用政治知識和相關知識將自我武裝起來,能具備豐富的知識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成為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心中的教師典范和可信賴的良師益友。
(3)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做文章,筆者曾經嘗試了多種不同方法,經過研究對比總結后發現如下幾種有效方法:第一,開展小組合作競爭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其“幫、代、趕、超”的學習熱情和勁頭。第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通過課件制作等方法教學能使課堂變得活泛起來,而且學生因為新奇感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課堂知識點的記憶度也很牢固。第三,生活情境創設法。結合教材內容,著眼于身邊生活,讓學生能從生活經驗中發現課本內容,教師將身邊常見的生活情境在課堂中進行展示,讓學生了解政治知識,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度。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師還可鼓勵和培養學生注重對身邊廣播、電視等各類時事政治的敏感度,積極主動的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政治課本緊密結合,使學生的成績有所提升,同樣,這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種直觀反映。
總之,在高中政治教學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風格更鮮明,必須在充分了解關聯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自我加強,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王敏.論高中政治教師教學風格的研究[J].速讀旬刊,2016,(1).
[2]賴波.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風格分析[J].儷人:教師,2015,(5).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