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鵬
(山東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小學)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數學更多地靠近生活。”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從學科的內涵和學生心理規律兩個方面積累起豐厚的素養。教學之所以成為藝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能從“教育”的視界出發去改造學科知識。
關鍵詞:數學情境;課堂效率;數學課堂
新課程數學的特征在于可以不拘于“嚴格定義”的程式,但應成為學生建構理解時的突出信息,成為分析現實生活的一條經脈,教師要具有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眼光以及將數學本真地還原到生活的能力,要著眼于生活中的實踐知識和直觀的經驗積累。選擇學生現實生活中熟悉的真實情境,如購物、旅游等;選擇學生熟知和喜愛的超現實情境,如科幻故事、神話傳說等;選擇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等作為背景創設情境。
情境的選擇,不是把問題表述得適合于某種現成的數學情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抓住問題的實質為目的,“巧”設數學情境,為純粹數學“穿上”合適的外衣,然后將它呈現給學生,而不是將數學“外科手術式”地改造以適合生活。
一、情境不僅為導入新課創設
實施課程改革之初,不少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第一項,總是“情境導入”,好像情境是為導入新課而創設,而在新知識教學過程中,仍然以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只是“填鴨式”教學的新表現。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同嚼口香糖,開始甜味十足,逐漸地如同嚼蠟,淡然無味,何來興趣可言。運用情境導入新課,能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但是,教學新授知識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更應以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去探索。所以,情境創設應著眼于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盡可能引出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在各環節創設情境時,注意其中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問題情境相互呼應,成為一體,實現由“鋪墊”到“建構”的轉化。
二、情境創設并不是時時處處需要
數學發展的動力一方面來源于社會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也來源于數學自身的發展,并不是所有數學內容都適合從現實情境引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接受學習等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應以該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載數學知識作為標準,不應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這樣只會舍本求末。
三、不要把數學情境神秘化、復雜化
情境創設不是很深奧的,其實在大多數教師的課堂中都存在著。一個故事、一幅圖畫、一個游戲、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購物場景、一段啟發思考、一段引起興趣的語言、一份具有思考、一段探索價值的試題等,都可以視為數學情境。關鍵問題是引入課堂時,能否將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距離,為學生提供知識的生長點,切不可為了制造氣氛,強行設置不能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情境,使課堂氣氛看似活躍,但所設置情境與主題內容相差甚遠,造成學生認識偏移,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達不到預定效果,反而認為都是情境“惹的禍”。
四、創設情境不要脫離數學本質
數學情境其實是一種由刺激性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構成的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是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作為一堂數學課更應該體現的是數學味,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畢竟這是一節數學課,而不是其他的語文課、科學課。
五、情境的創設不要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環境
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通過解決身邊的問題,把知識建構起來,體驗更深刻,理解更到位,更容易激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內在興趣。現行教材的不同版本就非常注意這一點。
六、創設情境要注意生活化的有限性,避免泛生活化、泛趣味化
數學問題情境決不是越真實越好,對于生活的真實數學課應當有選擇地適度模擬,只有真正能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數學思考的問題情境,才是我們數學課最需要的。而過度的生活化、趣味化,容易使學生偏離數學主題,進入生活思考、趣味思考,喧賓奪主,事倍功半。
七、數學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學生在不同的年齡,觀察、思考、理解問題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低年級要選擇趣味性強的、好玩的情境,如動畫顯示情境、課堂游戲情境等。
總之,把切實有效的情境合理地引進數學課堂,通過數學情境的創設,轉變學生過去封閉、被動、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進行評價思維,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自覺、自主、探索性地達到學習目的,并不斷積累經驗,真正成為知識意義的建構者。
參考文獻:
[1]林代娣.巧設情境,提高數學課堂效率[J].商品與質量,2016(21).
[2]唐云.巧設數學情景,營造快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1):14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