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彥錦
【摘要】在一個集權專制的社會中,一切皆為集權政權服務,文化也不例外。都說文化是政治的反應,且在如今歷史研究領域,每個時期的文化也被研究者多重視。同時也是一個時期歷史文化發展的具體體現。但不論文化如何變動,發展其都在為統治者維護統治而服務。而其中所體現的便是統治階層的核心利益。一言以蔽之:統治階層利益影響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政策;利益
無論是意識形態,文化政策,社會風氣,價值觀都受著利益因素的影響。在一個集權專制社會中,一切以統治利益為核心,從而將利益滲透到方方面面,文化同樣不可幸免。
正文
皆言曰: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是政治的附庸。但筆者認為,文化是利益的附庸。
處于中國這個專制社會之中,利益是一切的核心。對于統治者而言,持續統治與持續掌權是其最核心的利益所在。所以一切都是為這一核心利益服務,包括在文化方面。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明清八股文,所有的文化政策都是與此密切相關。下面我分條陳述。
一、意識形態
從一個統治者的利益角度出發,首先要說明的是自己掌權或者說統治的重要性和正當性,然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輿論。在中國這個“法先王”的社會中,最不會受到否認的便是“上天”和歷代先王。最有名的例子便是:皇帝言曰自己是“天子”;李唐王朝說自己是老子的后代,等等。而要達到讓全社會都認同此觀點的目的,接下來便是形成不可動搖的,被統治者能夠認同接受的,最能維護統治者利益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不僅是反應統治階層的利益團體對問題的看法,也表現了他們對核心利益的訴求。其是幫助統治者實現核心利益的工具,而核心利益也是意識形態的指向標。換言之,意識形態的形成以及統治者對其的使用都是與核心利益有著莫大的聯系。
從統治思想看利益對意識形態的影響,縱觀中國古代,統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每一次的統一以及每一代君王,一直在為中國塑造并不斷強化一個意識形態:在一個社會中,必須存在一個統一的政府,它才能成為社會文明以及社會規則的唯一標準。因為這個追求著“大一統”的意識形態,符合每一個統治層的利益訴求,所以無論如何改朝換代,核心利益的相關者,都在加強這個意識形態,努力讓這個社會認同。雖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規律”沒有一個王朝幸免。但是即使是經歷了社會的大分裂(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大約三百多年的分裂),后一個王朝都會想方設法讓人們重新認同“大一統”這個意識形態,并重新將其樹立為唯一標準,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由此觀之無論是戰國到秦朝將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還是漢初奉行黃老之學,以及到后來儒家為尊,或者是隋朝“重建綱常”的思想,都是統治者自身利益訴求的結果。具體來說:在封建社會,維持統治,持續掌權一直是每一代王朝孜孜不倦追求的核心利益。而法家的觀點: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思想正好滿足了統治的利益,并且在一個兼并戰爭不斷地年代,法家強調富國強兵,以及強調統一法度,并且提出通過嚴刑峻法的方式落實法律。這一主張符合了君王享有絕對統治權力的利益,也符合王國對外戰爭,一統天下的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為秦兼并戰爭進行和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當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實行的“焚書坑儒”雖為文化專制政策,但是并不無道理:以一種“暴政”的手段,達到文化上和思想上的統一,這也是一種以思想上的“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的方式——雖然這并不是一種最好的方式,但它確確實實符合秦國當時所追求的核心利益——維護統一局面,加強皇權統治,以追求執政穩定。
而黃老之學地運用,是由于經連年戰爭,在漢初時,呈現的是“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局面。統治者需要有一個平和的社會環境,讓百姓可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以鞏固新的政權,維持統治。
雖儒家文化自漢武帝以來,便成為正統思想不曾變過。然而隨著政府對于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利益訴求不斷加強,而作為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也不得不做出順應利益訴求的變化:不論是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改變,讓儒家思想從低谷走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是宋明理學從被稱為“偽學”到被奉為正統儒學,都是利益導向的作用。在中國封建時期一種思想觀念、學派被重視,被立為權威;或是被否認、拋棄,都是統治核心利益訴求變化的結果。應該說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封建政府所采用的并不是單純地儒家,而是“外儒內法”。而單從“外儒內法”的通知方法和思想架構,便可看出當時文化制度和思想的構建只是為了維護核心利益——因為從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規范為仁德的范圍之內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統治者為自己標榜的資本,而不是破壞法制的依據。
而就隋朝“重建綱常”的文化政策而言,是在經歷魏晉時期三百多年的動蕩后,隋文帝為體現其統治的合法性,以保護其統治團體的既得利益和維持統治的核心利益,而提出了“重建綱常”的文化政策。目的即是:如上文所說,為在本已多樣化的社會中重新構筑起統一的,唯一的,最能代表和維護統治核心利益的標準(其代表就是隋朝所建的中央政府)。以此來使社會重回穩定,達到文化與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鞏固統治,保護自己的以及支持者的既得利益。并以“重建綱常”政策,表明自己與前一個統一王朝:漢的延續性,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足矣看出中國古代政府意識形態的構建,其依據與出發點以及落腳點都是統治的核心利益——足見,利益因素在歷史意識形態方面的重要影響力。然而利益不僅僅影響意識形態,也影響著文化政策的制定。
二、利益對文化政策的影響
政治是封建統治集體核心利益最直接的體現,然而文化是政治的反映。所以無論是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劉徹聽取董仲舒意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都是為政治目的和核心利益服務的文化專制政策。并且都是符合“文化大一統”的利益訴求。在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中,都有以下規律可循:先通過軍事手段進行兼并戰爭,在通過政治制度構建達到政治上,中央集權的目的;再者通過采取文化政策推廣當下統治層所認同的文化觀念,形成統一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以此在思想上符合政治上的統一。最終達到長治久安,持續統治的目的。
對于當權者而言,最核心利益是如何做到永久統治的問題。于是乎,在文化政策方面最有代表性的體現便是:選官制度的變化。從先秦時期的世襲制演變到漢朝的察舉制,再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再者到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這無不是利益造成的政策變化。選拔人才制度的變化,一直是以持續統治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便是,統治者為持續在位實行統治,必須尋求政治支持。而最能夠對其形成支持的便是利益相關者。順下推之,擴大利益相關者的人數,便是擴大政治支持的最好方法。再觀察中國封建社會選賢舉能的任官制度變化,便是充分反映了統治者擴大統治基礎的利益需求。至于,科舉制在各朝代考試科目的變化,也只是統治者為了滿足加強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限制百姓思想的利益需求,而在文化政策上所做的改變而已。總的說來,科舉制只是為擴大統治基礎,維持社會穩定,麻痹被統治群體的,最終目的是為統治利益服務的文化統治工具。用一句李世明的話便可佐證:“天下人皆匡于我”!
再者除了統治思想的變化和科舉制,從宗教的方面也可以看出利益才是一切的核心。在中國皇權至上,無論是宗教的興衰,還是皇室興起的尊佛崇道或滅僧滅道運動都是與統治的核心利益密切相關(當然也有些完全是皇帝【最高統治者】的個人喜好導致)。可以作為例證的便是隋文帝統一中國時期的文化政策與隋朝統治者對道教,佛教二者思想的利用。
隋文帝平定南北后,為實現鞏固統治,穩定社會。鑒于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道盛行,并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并且二者思想與傳統儒家已慢慢結合,有了“三教合一”的趨勢。文帝遂開始爭取佛儒道三教對他以及隋朝統治的認同與支持。于是,文帝利用道教為其意識形態服務——
1.在其開皇年間,建玄都觀,正式將道家歸于中央政府管理;
2.承認老子在道家中的感召力和道教在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這表明文帝意識到了自東漢末期開始,道家已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此來獲得教眾對其的支持;
3.基于道家在當時社會的地位,文帝利用道家符節,與道家玄學思想,為其統治正當性與合理性提供依據【合乎天道】
同對道教的利用相似,隋文帝也同樣將佛家思想用于為其核心利益服務。正是由于楊堅看到北周武皇帝實行滅佛運動,激起民眾不滿。由此其意識到佛家在社會上的影響地位。于是自其建隋開始,便一直努力尋求北方受迫害群體的支持。由此,無論是隋文帝興建佛寺,挑選僧人入寺,都可見是為其尋求政治支持而使用的文化手段。其次,從文帝的下詔內容亦可看出,
貴生惡死,王道之基。佛教果報,虔信所本……舉國一心,共求普度。——費長房《歷代三寶記》
其目的是以佛家為輔,強化人們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大一統”,并體現隋朝取得天下是天命所歸,再次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并以佛家之理,為自身所統治的社會服務——以“貴生惡死”之說,博取各方社會支持,以因果報應之理,讓社會從動蕩走向安定。
再看清朝,一邊采取科舉制取士為官,一邊又在實行著慘無人道的“文字獄”。其實從利益的角度分析,其實這只是清朝統治者“兩方下注”的做法。無論是哪一種政策其實都是清朝為維護自身統治利益的手段。以科舉制取士,目的無非是緩和民族矛盾。通過“漢化”來維護自己的統治穩定性。而采取“文字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鎮壓對自己統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論而已——其實在本質上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沒什么區別。因為任何朝代所采取的文化政策都只為維護統治這一核心利益服務。
三、利益對天文學,歷法以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影響
在中國這個專制體制中,一切皆是為核心利益服務。而政治是封建統治集體核心利益最直接的體現。亦是說: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切都帶有政治性,文化亦不例外。在中國,天文學的產生,發展,或者說天文儀器的發明創造,一切的目的不是在研究科學領域,而是一切都是在為政治服務——正如:天文學對天體的觀測(觀天象)是為王朝“氣數”、“長治久安”服務;歷法的編制亦不是為了農業發展服務,而是為了政治,掌權服務。自夏朝開始,中國歷法不論是天干地支結合以六十年為周期,還是陰陽歷結合,以及到后來的:根據五行之說改變歷法,按照認為有象征意義的色調,數字,音律等標準來調整,制定歷法,這些都無不體現了歷法的制定目的并非是要促進經濟基礎發展,而是因統治利益的變化而變化。公元前104年為界,漢代統治者為證明自己是周朝的繼承者,以證明自己統治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而堅持使用舊歷。但公元前104年以后,當漢朝統治者認為自己應該是繼秦而起才說明自己的合法性,于是改變歷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改歷法也有天文測量數據越發先進,發現原來歷法有所誤差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必須符合統治層的利益訴求,只有這樣,歷法才能被成功運用成為一種新的利益保護工具(統治工具)。在那個科學技術受限制的時代,歷法和天文學已經被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象征王朝擁有神秘力量,或體現當代統治者統治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工具。一旦這兩者滿足不了統治者的利益訴求,那將會被拋棄,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或者如做出改變來適應新的利益訴求兩種結局(正如同董仲舒對儒家思想做出改變,兼采百家,以適應漢武帝統治利益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以文化上的“大一統”來加強政治上的“大一統”】而讓儒家成為正統思想)
四、利益對社會文化,風氣,價值觀的影響
從社會文化方面看,利益對社會文化有著強有力的導向作用。在中國封建時期這種專制社會中,社會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到統治者個人利益訴求的影響,以及社會百姓利益導向的影響。并且就很多方面看,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社會文化,社會風氣以及社會公認的價值觀的形成都與政府制定的政策有著莫大的聯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政策塑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文化,促使了某種社會風氣的興起,甚至塑造了某種價值觀。比如:“軍功受勛”的任官制度促成了“尚武”的社會風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行導致社會上出現“尚儒”之風;“科舉制”的出現,促成了社會上“倡學”的風氣,以及出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但由我觀之:社會文化,社會風氣,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其中亦有利益因素的作用與影響。換言之,糾其社會文化,社會風氣和社會價值觀形成的根本因素中包含利益因素。從最具代表性的還是應該算:科舉制度。從科舉制的角度來說,科舉制雖是選官制度,但是就其制度本身以及其內容方面所涵蓋的利益因素而言,對整個社會文化的導向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就其制度創立來說,本就是統治者利益訴求的結果:其創立是由于統治者為了削弱門閥貴族的力量,擴大統治基礎,以鞏固統治穩定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統治”作用。正是由于科舉制的設立,才使得人們產生了“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認知。究其根本,是由于人們本就有進入官場的利益訴求,外加政府提供了渠道,人們才會形成共同的利益訴求,進而形成社會文化。否則若人們皆不想進入官場,即使有做官渠道,也不會形成“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文化。
若單從科舉內容上分析,可能有些不妥。于是將其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文化本身相結合起來看。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官方唯一認同思想。正如同前文所述,其出于文化專制的利益訴求,以文化上的“大一統”來加強政治上的“大一統”。于是,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無處不體現著儒家思想的內容。從這一點來說,社會文化的形成,是受到統治者個人統治利益的影響。但就科舉制度而言,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是來源于人們對官職的利益訴求,以及其本身的內容要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由于人們有進入官場的利益訴求,并且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為儒家典籍,讓人們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對儒家思想的認同與學習,使儒家思想進一步成為人們共同認同的社會觀念體系,從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文化。并且從科舉制在各個朝代所要求內容的不同,也會使人們與社會所認同的社會觀念體系發生變化。如,當宋明理學成為科舉要求的考試內容后,理學便從邪說一躍變成了人們所推崇的經典,并滲透進了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對人們價值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宋明理學的地位變化決定性因素在政府方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政府態度的轉變是由宋明理學思想能否為其統治利益服務為標準的。所以由上我們可看出社會文化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利益作用的結果。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文化,風氣,價值觀的形成受人們“進身仕途”的利益訴求影響。商鞅變法實行“軍功受勛”;漢武帝重用儒生,民間遂儒學之風盛行;兩晉時以“九品中正制”選官,“門閥之風”遂起。從根本上說,這都是受百姓想進入官場的利益訴求的影響。因為選官制度只是提供了進入官場的渠道,最終入仕與否還是取決于自己的個人利益訴求。所以說,無論是“尚武”的社會風氣,還是門閥觀念的形成以及“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的形成,不僅源于制度,政策的變化,還離不開利益因素的影響。
五、從史書看利益對歷史的影響——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既得利益者)的歷史
中國二十四正史,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最好見證。但是,就史書而言一般情況皆是下一個朝代為上一個朝代編寫史書。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利益”的影響——為符合當朝統治者的利益,史書對于上一朝代的評價,描述便全需為當朝利益服務。而當朝史書,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統治者利益訴求的影響。從歷代皇帝統一組織編纂史書,親自省稿便是證明。無論是宋朝編纂《宋太祖實錄》還是清朝編纂《四庫全書》都逃不開利益的影響。其實從史書中便可看出端倪。
1.史書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史書中都被寫成嗜好成性,卑鄙平庸的花花公子,但是另一方面李建成和李元吉又軍功赫赫。特別是李建成助李淵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成為太子之后,又文可處理政事。武可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這無不說明李建成文武雙全,上可安邦定國,下可戎馬生涯。與史書記載格格不入。只可說明是李世民為使其玄武門之變“師出有名”而篡改了史書,將他的兄弟寫成了平庸無恥之人,來維護自己“奪取”的統治權和既得利益。
2.宋朝史書中,最出名的便是“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其實,從其中便可知問題所在:黃袍不可能事先備好;趙匡胤出兵陳橋是由于傳言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但是軍隊最終并未和敵國交戰便回來發動政變。其實這也便是趙匡胤鞏固權利后,為其篡權謀位套上偽裝才修改的史書。通過這種方式來堵天下悠悠之口,以此維護自己的統治正當性和既得利益。讓周恭帝以禪讓的方式將皇位“傳”于他,便也是他為維護自己統治正當性的證明。
官方組織編訂以《太祖實錄》為代表的史書中,都是被官方審了又審,改了又改的。從官方組織編寫史書,交由皇帝省閱,再按皇帝旨意修改。這些都可看出官方史書為維護統治者利益而不得不受到利益導向影響的事實。這也就是歷史上很多諸如“斧聲燭影”等未解之謎出現的原因之一。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以及后人對自己的評說,必須通過修改史書等一系列的手段來達到目的。而這一切都包含著利益因素的影響。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社會由于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統治利益而塑造出為自身統治服務的意識形態。并且根據統治現實利益的需要,在不同階段將符合統治利益的思想奉為“官學”。并以此制定出相應的文化政策控制下層思想,實行文化專制政策。以思想“大一統”鞏固政治“大一統”局面。
其次在統治者個人利益訴求的作用下,形成符合社會百姓利益導向的以科舉制度為代表的選官制度,并由塑成了一個符合統治利益的文化環境。最終導致文化最終成為維護自身統治利益的工具。
由此可見,利益因素在文化層面的重要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費正清。中國的思想與制度[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1
[2]賈曉冬。賈誼政論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