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麗
摘 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分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對教育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一個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多方面的努力,而各種協調配合力量中,班主任與學生和家長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協調配合;教育合力
因為學生是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共同影響下成長的,所以家校合作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極其重要的條件。要教育好一個學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個人,要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學校領導、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及同學等都是直接參與轉化學生工作的相關人員。要形成一種“包圍”的教育環境,學生家長的力量是最為重要的。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開始探索家校合作的理論及其合作方式,逐漸意識到學校應主動爭取家庭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校家校合作還處于探索初級階段,因此必然會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少數家長與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錯位。有些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是學校的事,自己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從教師方面看,不少教師認為家長不懂教育規律,沒有能力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認為家長介入校內事務是在挑毛病,形成對家校合作意義的狹隘認識。
此外,學校沒有把家校合作活動納入學校整體教學工作計劃之中,往往是臨時為之,致使家校活動在時間上斷斷續續,在內容上沒有前呼后應。家長無法隨時與學校進行有效溝通,在活動中所獲得的教育知識也就不成系統。這種缺乏系統化的零散的家校活動很難達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
二、如何建立親密的家校關系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偉大和無私的形象。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系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所以在第一次開家長會時,我就會告訴家長,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要形成教育合力,為了孩子成長,我們要平等地交流。在班會課上我會教育孩子感恩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不時開展幫父母做家務、為父母洗一次腳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家長感受到孩子懂事了。教師教育不僅教知識,而且教孩子做人。學校和家長要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
三、家校合作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教師必須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1.電話家訪。教師不僅傳授孩子知識,當孩子的性格及行為習慣或學習方法出現異常時教師也應及時和家長聯系,了解孩子動態,和家長交流,讓家長結合情況及時疏導。
2.網絡家訪。把孩子在校的點滴表現拍成照片通過網絡發給家長,和家長溝通。家長會感受到孩子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對孩子的優異表現感到自豪,會更加努力地教育孩子,針對孩子的不足,對教師的建議也會言聽計從。
3.上門家訪。上門和家長面對面交流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交流方式,這樣更親切。但這樣交流時教師必先要有準備,明確交流的目的及要達到的效果。
4.家長會。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每學期可以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匯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與家長溝通意見。學期結束時由教導處、德育處、年級組長、班主任等也可以走出校門到社區召開家長會,主要是匯報成績,向家長宣傳假期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家長起一個監督作用,同時把行為規范極差的學生交給社區,形成一個三結合教育合力。
5.建立班委會,家長參與教育。教師根據班級情況,建立班委會,選出家委會成員,如家委會主席、干事、財務部長等,以點帶面,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或班級的教育活動,如詞語聽寫比賽、計算機能力競賽等。教師有效地引導家長一起策劃活動內容,讓家長充當評委、頒獎嘉賓等,使家校聯系更加緊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這樣,家校融為一體,家校擰成一股繩,雙方更有凝聚力。
總之,在家校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在學校的各種行為表現、思想動態等,與家長及時交流溝通,讓家長對學校教育深刻了解,并對教師的工作予以理解與配合。同時,教師通過家校聯系能及時掌握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中的要求與建議,全面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積極彌補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自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因此,有計劃、有目的地搞好家校聯系工作,才是全面提高教學成績和班級工作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梁霞.家校合作:青少年社會化的有效途徑[D].上海師范大學,2005.
[2]浦建軍.家校合作研究共同體:重建“家訪”[J].江蘇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