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以學生為本,通過“提出問題—篩選問題—討論問題—課外輔導”等步驟實施問題教學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教學法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089-02
問題教學法是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前提下,提出問題,教師篩選問題,精心設問,師生共同研討或課外引導學生自行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質疑激趣:學生預習教材,提出問題
思維從問題開始,創造力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歷史教師應注重以疑激趣,注意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認識歷史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初中學生已經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已具有獨立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在學生預習教材時,歷史教師應鼓勵學生不要滿足和局限于原有的定論,要敢于提出問題,積極思考,探究真實,尋求答案。當然剛開始要求高一學生能對教材提出問題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以往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現在輪到學生提問,絕大多數學生只能提出教材中沒有交代清楚的一些問題,把握不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耐心地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和質疑。
歷史教師要做到:第一,鼓勵學生提問,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質量如何,都要予以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第二,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當堂表揚,并指出問題的價值所在。筆者經過兩周的努力,使大部分學生都能提出問題,而且數量漸多、質量漸高,個別學生還能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出較高質量的問題,甚至還挖掘出教材中的隱性知識。例如,在預習“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有的學生能根據教材重點、難點,提出這幾個問題:(1)國共兩黨為什么能夠實現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2)孫中山先生是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為什么能夠在晚年心向無產階級政黨,積極歡迎中國共產黨與他領導的國民黨合作?(3)導致孫中山先生一生偉大轉變的歷史原因、個人原因是什么?(4)為什么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到底“新”在哪里?(5)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有哪些不同?為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6)國共第一次合作有何意義?國共合作成功對今天有哪些有益的啟示?(7)國共合作以后,國民革命運動有何發展?這一個接一個的設問,激起了全班同學去探究歷史的真實,去尋找答案的積極性和興趣。問題教學法一方面讓學生可以通過問題來學習歷史,解決問題成為學習歷史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讓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歷史來生成問題,學習過程就是尋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對歷史的興趣,為今后的歷史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精心設問:教師整理、篩選問題
老師對學生在預習教材時提出的許多問題,應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進行篩選、整理,精心備課,設計教學,從而有效提高課堂 45 分鐘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有不少學生提出:(1)康有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為什么要變法維新?(2)當時康有為為什么要推崇孔子為變法的先師?(3)變法風氣在全國各地展開后,光緒帝的意向如何?(4)新政內容為何沒有涉及維新派提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5)維新運動失敗后,英國和日本為什么要幫助康有為和梁啟超逃走?(6)維新運動失敗后,為什么譚嗣同不肯和梁啟超等人一起逃走?假如譚嗣同不死,情況又會怎樣?(7)為什么維新變法只維持了103天?如果成功了,中國是否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8)袁世凱為什么會出賣維新派?若幫助維新派,成功后他所獲得的利益絕不會低于出賣維新派所得到的利益,但他為何偏偏如此選擇?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可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整理、篩選,充分備課,精心設計教學。對第(1)(2)兩個問題,教師可以直接回答;對第(3)(4)(5)個問題,教師可以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對第(6)(7)(8)個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不必作答。通過歷史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生認識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向西方學習,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由于民族資本主義力量的微弱,變法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三、師生釋疑:課堂討論,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
問題教學法在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有教師的釋疑,也有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討論,師生共同釋疑。例如在預習“新思想的萌發”這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1)為什么林則徐被稱為“放眼世界的第一人”?(2)在鴉片戰爭中,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愛國官兵除了林則徐還有鄧廷楨、關天培、陳化成等,為什么教材只寫明林則徐是“民族英雄”,這與他的放眼世界是否有關系?(3)“師夷長技”和“制夷”有何辯證關系?(4)中國和日本面臨內憂外患的同樣背景,為什么中國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問題教學法在提問這一方面的特點。對于這些問題的提出,教師首先應予以肯定和表揚,同時在釋疑過程中,教師要力求創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烈爭辯。教師親切的態度、民主的教學,會使學生視師為友,不拘束、敢發言,以營造師生配合默契、互相響應的愉快的和諧的氣氛。通過質疑、思考、課堂討論和探索,學生從而認識到在晚清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出于對“洋鬼子”的憎恨,人們不善于把資本主義侵略和資產階級文明加以區別,而林則徐之所以成為熱忱的愛國的民族英雄,為后人所紀念,不但是他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而且是當時開眼看世界、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第一人,即第一個把學習外國與抵抗外國侵略統一起來的真正的愛國主義者。然而,很可惜的是,在鴉片戰爭及以后的一段時期,林則徐、魏源的遠見卓識未為國人所接受?!逗鴪D志》在國內被冷落,但日本人卻把它翻譯過去,并很快接受了“師夷長技”的思想,拼命學習西方,在推翻德川幕府統治之后,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專政,進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擺脫了民族危機,逐步實現了現代化,成了亞洲強國;而“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缺乏變革的經濟條件,在不改變封建社會制度的前提下,想以西方科技手段,使中國走向富強之路,結果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控制下以及中國封建勢力的阻撓和侵蝕下而宣告破產。同時,聯系到當前我國的國策,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對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必要性。
四、課堂延伸:課外輔導,學會查找、取舍、運用歷史資料
由于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的學習與思維方法還有一個實踐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要給學生多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反復實踐與提高。例如學完“辛亥革命”這一課時,對于“辛亥革命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該怎樣評價辛亥革命?”這個問題,為加深學生對辛亥革命的理解,活躍歷史課堂氣氛,筆者將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就這個問題展開辯論,并讓學生準備兩周時間。學生都有較強的好勝心,為取得這次辯論賽的成功,他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或利用現代化手段上網查找資料,通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查找,學生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原始的、二手的資料。教師此時指導學生根據辯論的需要,對已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甄別,學會取舍材料,進行整理寫成歷史小論文。由于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正、反兩方的同學舌槍論戰,爭論得面紅耳赤,相當激烈,當下課鈴響之時,雙方還言猶未盡,分不出勝負,下課后還在繼續進行辯論著。這場別開生面的辯論,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而且還促使學生在課前、課后自覺不自覺地去了解歷史、探究歷史,逐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問題教學法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碰到不少的挑戰。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十分冷僻,有的問題,教師也難以準確回答,如“蘇聯模式和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有什么區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何區別?20 世紀中、外社會主義國家利用市場和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計劃,即國家干預,都取得成效的有哪些實例?”“日本右翼勢力百般掩蓋和篡改侵華歷史的險惡用心是什么?”“海權與世界強國有何關系?”“臺灣問題能否在近期內得以解決?”等等??梢?,對于“問題教學法”的探究,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歷史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深厚的歷史專業知識,還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時還應具備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能熟練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歷史教學教法等知識,積極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主動了解歷史,并掌控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關注方向,使教學活動順利完成。同時,歷史教師還要善于將信息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入歷史教學中,不斷適應素質教育的新形勢、新挑戰。
問題教學法通過學生自己質疑—教師指導下的探疑—釋疑的過程,充分調動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從“厭學、怕學”歷史到“喜學、樂學”歷史。
【作者簡介】張英勇(1970— ),男,福建南平人,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學教務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