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嬋媛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意義重大。現行小學數學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單一地傳授學生基礎數學知識、技能,更應在此基礎上,重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思考與實踐。簡述了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結合教學經驗,從課堂氛圍、數形結合、合作學習、質疑問難、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及生活元素七個方面,淺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開始,而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應重視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基礎的數學核心素養。可從多個角度予以解釋:其一,從學生心理層面考量,應重視數學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其二,從學生思維層面考量,應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分析、推導、梳理及歸納等數學思維。其三,從學生語言層面考量,應引導學生使用數學語言交流、閱讀、書寫等獲取及表達數學思想的能力。
一、課堂氛圍
據調查研究:相當數量的小學生缺乏數學學習的動力,認為數學學習枯燥、厭倦。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這一現狀,就要落實“以生為本”的原則,重視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點燃小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首先,教師角度。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對教學活動的成敗殊為關鍵。其次,學生角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根本所在。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需要老師立足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
二、數形結合
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貫穿整個數學教學活動。良好的計算能力是學好數學課程、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前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過于重視算法的多樣性,忽視了對算理的講解和推導,導致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筆者認為將“樹形結合”思想滲透到算理過程中,借助于圖像將直觀的算理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能力、數學能力就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了。
三、合作學習
實施合作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效果顯著。首先,促進學生溝通交流。其次,利用學生“好勝”特點。小學生的年齡處在6~13歲,這一階段的孩子愿意表現自己,渴望得到教師肯定。因此,教師可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通過組建小組的形式,引入一些具有競爭性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求勝欲望。
四、質疑問難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問難精神十分重要。然而,現行不少教師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誤區,片面地認為課堂提問所涉及的題目、問題越多,越能開闊學生眼界,拓展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提問形式無異于填鴨式、機械式的教學模式,往往貪多嚼不爛,降低了課堂提問內在的教學價值。
五、思維能力
構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想象力十分豐富,但卻過于天馬行空,不著邊際。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通過構建教學情境,能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確保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提升數學思維能力,而不至于出現思維“斷層”。
六、創新意識
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同時也是創新的潛在動力。如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特點?首先,多問“為什么”。數學學習應“學思并重”。只是死記硬背公式,生搬硬套定理,其弊遠大于利。其次,反問“為什么”。對學生反問“為什么”,其目的旨在激勵學生進一步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
七、生活元素
數學學習,不應該總是“埋首于書本”,在教材文本之間“尋章摘句”,而對現實生活卻無所適從。同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光靠理論的接收、重復的練習,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只是一種引導,學生在受到啟發之后,在生活中實際探索、感悟,其得到的收獲才是真切的、實用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部分。做好課堂評價工作,優化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參與熱情等各方面的評價,實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手段,能夠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科學、合理且多元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加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等方面的了解,及時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針對性地采用相關對策,“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糾正,進而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云鵬.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5(9).
[2]朱麗芳.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對策探討[J].華夏教師,2016(7).
[3]陳六一,劉曉萍.“再見”數學,深耕核心素養[J].課程教學研究,2016(12).
[4]韓玉敏.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華夏教師,2016(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