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杜文漢+陳磊+熊超+袁洪春


摘 要:課程銜接是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3+2”分段培養實現有效貫通的關鍵所在。文章就常州工學院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3+2”分段培養的課程體系銜接進行分析討論,提出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立足實際培養實踐過程進行教學改革,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用人單位就業市場需要的課程銜接建設思路,并就培養目標的定位、銜接式課程模塊設計、主干核心課程建設與實踐教學環節銜接等方面具體方案進行介紹。同時就各模塊的銜接、主干課程建設、教師教學等方面提出繼續改進與完善的措施,并對銜接課程體系構建提出策略和對策。通過分析討論,對發展適應當前產業結構的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和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教育資源的整合進行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分段式培養;課程體系;課程銜接
作者簡介:趙宇(1976-),男,山西原平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新能源及傳熱傳質設備技術和教學管理;杜文漢(1980-),男,安徽蕭縣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材料制備和教學;陳磊(1982-),男,安徽六安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光伏發電技術和教學;熊超(1982-),男,湖北黃岡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子元器件技術和教學管理;袁洪春(1976-),男,江蘇鹽城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性能新能源電池組裝制備技術和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項目TAPP,主持人:朱錫芳,編號:PPZY2015B129);常州工學院校級教學建設項目資助(項目名稱:《傳熱學》,主持人:趙宇,編號:A3-4402-16-11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46-04
鑒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情況和目前國家新能源專業人才匱乏的現狀,2010年,《教育部關于公布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的通知》批復部分高校自2011年開始招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2012年教育部將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統一合并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到目前為止全國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已有58所。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期間重點發展的專業領域,學生主要學習相關新能源技術及應用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該專業特點是相關專業之間跨度大、學科之間交叉性強,學科基礎多,與理化、機械材料、電子信息、自動控制、管理等諸多專業密切相關,因此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和培養體系等都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中。全國設此專業的高校根據社會用人單位需求和自身已有的專業基礎積累,設立了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常州工學院于2012年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學科方向為光伏技術及應用,培養從事太陽能、風能、生物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尤其是光伏技術及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測試運行、維護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江蘇省高職本科分段培養項目(簡稱“3+2”項目)于2012年開始試點,并專門發布《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公布2012年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的通知》(蘇教高[2012]12號文)[1]確定詳細的對接項目以及參與高職與普通本科學校的具體名單。此次確定的高職本科分段培養項目專業共有12個,其中參與分段培養項目的本科高校與高職院校分別為7所和11所,常州工學院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和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光伏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專業參與試點。經過近幾年的實踐發現,分段培養項目體系主要涉及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都與原有的本科教育存在差異,但是該項目符合相關各方的需求,將會長期作為一種培養高級技能人才方式存在,因此就需要對分段培養體系中課程銜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一、分段培養實踐中課程體系銜接所面臨的問題
從近幾年全國各省開展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試點探索實踐情況來看,參與分段培養的高職學校和本科學校均已不同程度地認識到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高質量銜接是當前分段培養有效實施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2]。通過對當前分段培養的實際現狀調查后發現,分段培養課程體系銜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如下幾個:(1)如何合理制定分段培養的不同層級的專業培養目標;(2)如何合理構建符合實際需要又能提升技能的分段培養課程體系;(3)如何有序高效地組織分段培養教學工作過程;(4)如何科學實現分段培養學生考核目標;(5)如何讓高職本科分段培養專業協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為文化基礎課程脫節、專業課程重復或雷同和理論課與實踐課不匹配等方面。在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模式大背景下,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銜接的“光伏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專業”(學制3年)與常州工學院的分段培養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制2年)之間課程體系銜接也具有同樣類似的問題。
二、銜接課程體系在分段培養實踐中的建設思路
通過調查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的職業崗位需求,并結合地區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家中長期產業發展戰略,制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3+2”分段培養的課程體系,其建設思路是:(1)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分別在知識能力、技術能力和素質能力三個維度構建“遞進式”培養目標,實現分段培養目標一體化;(2)立足實際培養實踐過程進行教學改革,堅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結合各自教學與實踐條件,制定詳細周密的課程建設計劃與方案,分步實施,突破重點難點,把相關分段培養課程改革貫穿于課程銜接建設全過程;(3)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就業市場用人需求,適時組織同行專家、企業主管、高職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系統的教學科研人員研究與探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專科分段式”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結合用人企業崗位需求分析構建適合分段培養的課程體系。
三、分段培養實踐中銜接課程體系的建設
(一)培養目標的定位
定位分段培養總體目標時,首先必須滿足國家設立試點項目的初衷,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從高職專科階段到應用型本科階段的有序銜接和健康發展。在充分利用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階段教育的各自特點和優勢后,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規律,對總體培養目標進行分階段定位后實現有序銜接。基于設定的目標,高職專科和應用型本科應分段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或實踐學習,才能達到培養“應用特色+本科底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這可以充分體現出高職專科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共同性與遞進性。
具體體現為:高職專科階段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的基礎文化素質為主,此階段目標是打好文化基礎與練好職業技能,培養能勝任光伏應用技術實操崗位的初級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階段則突出綜合能力和工程能力培養,主要培養了解相關各類新能源知識,熟悉各類新能源工程應用技術及管理,掌握光伏生產技術及測試控制技術等基礎知識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銜接式課程模塊設計
結合合作高職院校培養方案所安排的課程,精心安排設計與之對應模塊的高一層級課程和實踐。按照縱向升級與橫向拓展的思路,實現垂直方向的連續性與水平方向的綜合性銜接。把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所有課程整合設置為如圖1所示四類平臺[3],采用四個平臺分別對應銜接。基礎課程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公共實踐課程,主要有政治、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和物理實驗等課程,基礎課程平臺模塊可以與高職專科階段的對應相關課程要求基本一致或略高,這將有利于學生后續接受本科階段教育時的專業課學習。專業課程平臺有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等。其中專業基礎課主要有機電類基礎課程和信息基礎類課程。方向課程平臺主要包括光伏材料模塊與器件制備模塊等。拓展課程平臺則由燃料電池進展與新能源技術前沿講座等課程組成。在這四類課程平臺中,除了基礎課程平臺兩階段要求基本一致以外,其余三類平臺課程則可以兩階段各有側重,以方便不同類型學生按需選擇。本科階段的基礎課程平臺課程設置較少但難度深度加大。而對于其他三個模塊的課程銜接而言,盡可能安排較多的專業選修課以拓寬分段培養本科生的專業知識和強化其專業技能,這就要求分段培養的本科學生在其高職階段學習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和深化。
(三)主干核心課程建設
根據以上確定的分段培養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模塊設計,參與試點項目的高職學校和應用本科學校各自確立五門左右能夠充分反映分段培養專業特色的主干核心課程進行重點建設,以有效實現試點項目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主干課程銜接建設的重點是解決教學課程內容重復和不連貫的問題。在高職專科階段開設的課程,本科階段原則上不必開設,如果確有必要開設也要把相關內容細化分層,遞進實施教學。而部分難度較大的課程只在本科階段開設,高職專科階段不需要開設。主干核心課程建設可以使分段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側重性。
(四)實踐教學環節銜接
針對目前高職專科與應用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體系上相對獨立、實踐教學內容重復或脫接以及實踐教學內容與用人企業崗位需求結合相去甚遠等問題[4],在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實踐中就需要將高職與本科院校的實踐環節與教學環節一樣進行有效溝通形成階梯式提高。通過分段培養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能夠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的提升,而不僅僅是簡單重復再訓練,因此可以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采用如圖2所示模式。
將分段培養的實驗實訓對應安排,以利于實踐教學具有延續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分段培養兩個階段的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等實踐內容應該可有側重。高職專科階段的頂崗實習主要訓練硅片加工技術與直拉單晶工藝、太陽電池組件生產等應用技能,而本科階段的學生畢業實習除了熟練技能外,還要鍛煉其工作思維與創新能力,主要安排有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設計施工與應用、太陽電池制備工藝等實習。除此之外,學生畢業要求具備的實踐證書也有所不同,高職專科階段要獲取各類技工證書,而本科階段則要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如光伏工程師證書)。
四、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實踐中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一)國家充分明確試點項目實施中各自主體責任,確定可銜接課程體系理論
目前我國的應用型本科教育與高職專科教育均是為社會及用人單位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但是各自卻又有不同的職責和分工。高職院校以培養工藝員、技術員、化驗員、現場管理員為目標,所以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實踐技能。而應用型本科教育則是以培養技術工程師和技術管理人員為目標,所以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因此國家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就需要制定必要的政策,充分明確教育主體的各自責任,促使教育主體依據政策根據自身責任規劃好分段培養的課程銜接設計,這樣就可以使應用型本科學校在培養階段就將目標就業崗位定位于基層一線崗位,使其分段培養學生能夠更好地承擔起用人單位的系統或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和管理等生產工作。
(二)建立共同開發課程機制
目前試點項目參與各方均已認識到,課程的有效銜接是項目有效實施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但是為了避免將高職階段課程與本科階段課程簡單疊加,就需要建立參與方共同構建開發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考慮到目前還是處在試點階段,參與項目的教師還未對其有深入了解,還停留在分段培養是高職階段學習作為本科階段的“預科”階段,這將會使該試點項目的高職教育脫離應用型重回學術化狀態。所以就必須支持高職和本科教師相互協作、用人單位直接參與到分段培養的課程設計和評價機制,將一些新技術、新案例引入到新課程,形成分段培養的課程標準。就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而言,則可以在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教學時引入由行業、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發的校企合作嵌入式課程及專題報告,共同為實現課程教學與職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努力。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建設,增強實踐課程教學效果
通過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行業知識、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持有“雙證”的專業教師,可以更好勝任高職與本科院校兩階段的實驗實訓銜接。可以積極利用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及校友資源,聘請其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教授、專家、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師,進一步充實“雙師型”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公布2012年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的通知[EB/OL].http://www.ec.is.edu.cn/art/2012/5/8/art 4267 70949.html.
[2]何靜.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的課程銜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93-96.
[3]趙宇,杜文漢,陳磊,肖進,袁洪春.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分段培養課程體系銜接研究[J].林區教學,2016(5):11-12
[4]盧佃清,李新華,蔡立,史林興,邵理堂,劉學東.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12):226-229.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