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珺
摘要 工匠精神的核心特征是細致、精益求精以及創新,SECI模型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從SECI理論模型的視角看,現代學徒制的建立對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實踐環境的搭建和制度的保障方面。研究如何在高職院校中推行現代學徒制進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工匠精神 現代學徒制 SECI模型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01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步伐加快,“工匠精神”自去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2017年再次成為了兩會熱門話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既是我國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迫切需求,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內涵式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獨特的形成規律,現階段我國的“工匠”在數量、質量上都不能滿足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需求,關鍵在于缺乏對“工匠精神”培育的更為宏觀層面的探索。源于西方近幾年在我國推行的現代學徒制可以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有限的借鑒與參照。
1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現狀及要求
1.1“工匠精神”的培育現狀
在中國知網上用“工匠精神”為主題搜索發現,自2015年起國內眾多學者開始探索“工匠精神”的實施及培育的方法,部分院校成果頗豐。有的學者認為“工匠精神”屬于精神領域的范疇,落實的部門應是學院的思政課部,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有的學者認為“工匠精神”應與專業教育結合在一起,落實到具體的專業課程教學當中,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培養“工匠精神”。以上兩種觀點有各自的理論依據和可行之處,但綜合看來,還是缺乏對“工匠精神”培養的宏觀認識。
1.2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嚴謹專注、勇于創新的態度。那么高職院校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時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重點建設哪些內容呢?有如下幾個要點:
1.2.1企業實踐與學校學習的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種行為習慣,培育“工匠精神”的首要任務就是搭建起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的大環境,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環境和平臺。古代的工匠技藝的傳授主要是師傅與學徒的手口相授,現代的“工匠”不僅要能夠學懂師傅傳授的技能和經驗,還須掌握與行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因此“工匠”培養的第一陣地是在學校。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知識到生產力的轉換以及工匠技藝的錘煉需要在企業的實際生產場所進行,這就需要學校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
1.2.2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深度融合
工匠的養成離不開實際的工作過程,尤其“工匠精神”中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態度需要有真實的場景配合。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工作過程是指真實的工作場景里一項任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針對高職院校的教學規律,我們在將工作過程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為培育“工匠精神”服務的時候,除了要將具體的技術技能搬移到教學過程中,更加需要關注的是工匠們在完成一項工作任務時候的“實踐-磨-再實踐-再琢磨”態度的培養。
1.2.3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深度融合
顯性知識是指能夠通過語言、文字、圖像等形式清晰表示出來的知識。隱性知識是人們在做某種事情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經驗、態度、操作技能等難以通過語言、文字、圖標展示出來的部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隱性知識具有個體的差異化特征,就算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相同,每個人所掌握的隱性知識是不同的,這加大了隱性知識的傳播、轉移難度,也提升了隱性知識的存在價值。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確工匠的基本特質。工匠在中國古代一般以學徒的身份活動,他們在工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手法、技藝、經驗、訣竅等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往往是被工匠自身獨自占有,工匠自身的技藝屬于一種隱性知識。那么在現代我們要培育“工匠精神”是不是難度更大呢,如何將這種難以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廣泛傳播?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如何將各個個體掌握的精湛技藝的隱性知識與可表達可描述的顯性知識深度融合,實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互相轉化。
2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SECI模型
任何富有成效的教學改革一定是有著深厚的教學理論作支撐的,以往各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主要是從細節、小處著手,缺乏宏觀的統一范式。在如今關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成果大量涌現的時刻,基于范式層面的改革探索刻不容緩。通過對“工匠精神”培育要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培養的核心思想在于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的融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融合以及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融合方面,那么如何實現這些核心思想?SECI模型能為我們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SECI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于1995年針對日本企業的知識管理管理構架提出的見解。他們認為知識的創造過程就是一個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不斷融合不斷轉換的過程,其中共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指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過渡,也就是我們理解的經驗的分享與傳遞;第二階段為“外化”(externalization),是指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也就是通過學習與反思,利用語言和圖像等形式將隱性知識表示為人們容易理解的形式;第三階段為“綜合化”,是指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也就是將前兩個階段積累的零碎知識進一步的整合,將本存在于各個個體中的值得學習、借鑒的部分用專業的語言表達出來;第四階段為“內化”,是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也就是各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將新的知識吸收并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轉化為個人的新的隱性知識。SECI模型設計之初是為了解決企業中的知識管理、創新問題,但在實際應用中人們發現它已超越了企業這一應用主題,從知識的類型、學習情境等方面為知識的創造提供了一個階梯式上升、螺旋式前進的通道。
3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范式
現代學徒制是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技能型人才培養范式,企業與學校兩個主陣地的聯合培養,來實現職業教育的“五個對接”。近幾年國內各大高職院校都開始了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探索,從SECI模型看來,現代學徒制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有著明顯的優勢。
“工匠精神”的培養,首先要求有適合培養“工匠”的大環境,在以往高職院校與本地區的企業的合作關系,存在著層次淺、合作面窄、不確定因素高等特點。現代學徒制是由政府主導建立起來的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將現代職業教育與傳統學徒培育相結合,構建真正的“工作與學習情境”。在現代學徒制下,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活動交叉進行,每學期靈活安排2-3個月的企業學習時間。學生在企業由“老工匠”帶領,學習操作層面的知識與技能,完成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接著回到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將所學的操作技能過渡為顯性知識,然后通過深入學習,將前兩個階段積累的知識有效整合,完成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最后再回到企業當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在生產實踐中,形成新的隱性知識。
4推進現代學徒制培育“工匠精神”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4.1企業權益的保障
現代學徒制已在國內試行2年,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建立完善的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權益保障機制。從現代學徒制發展較好的西方國家來看,企業的權益都得到了國家層面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在得到政府一方面承擔部分的教育經費,同時還給予企業每個學生每年3000歐的一次性補貼。在英國,企業只要滿足條件均可獲得政府的撥款。在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考慮到企業承擔了部分教學任務,應從這方面出發給予部分的財政補償,相比利益補償,企業更關注的是未來的人力資源的使用權,學校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業的人力資源優先使用權。
4.2“學徒”權益的保障
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以“學徒”、“工匠”身份邊學習邊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其基本的權益需得到保障。一是學習的權益,無論是“學徒”還是“工匠”,最重要的是一種技藝的傳承,在現代學徒制下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首先要為每一個學生安排一名技藝嫻熟的老師傅作為企業實踐導師,這種師徒關系一旦建立,需維持3年;二是學生在工作期間的薪資、保險、醫療等福利待遇的保障。學生在企業實踐,一方面是通過跟著師傅學習各種技藝,同時也參與了企業的生產活動,理應獲得相應的報酬,這在發達國家有制度上的保障,在國內沒有明確的規定,需要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和方法。
推行現代學徒制,培育“工匠精神”是為了主動適應當下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要,也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內涵建設的必由之路。通過SECI理論發現,現代學徒制與培育“工匠精神”之間有著天然的本質聯系,能從實踐條件、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轉換以及權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積極探索如何在現代學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