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娟
摘 要:目前河南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師有這樣一個共性現象存在:教師雖然理論功底扎實,但本專業及相關專業崗位的實踐技能較弱,難以滿足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人才培養要求。因此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本文首先闡述了河南省高校經管類教師的現狀,找出影響高校教師“雙師雙能”的個人、工作和社會因素,探索出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師“雙師雙能”培養的有效路徑,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雙師雙能;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一、應用型高校經管類教師隊伍現狀
雖然近年來社會各界都在大力宣傳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各高校執行力和政策推行效果并不理想,許多經管應用型高校在產學研平臺的搭建方面做出了許多嘗試,但更大部分是從學校及學生角度出發建立的實習實踐基地,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為在校學生的社會實踐、企業實習創造盡量多的機會,但對師資隊伍方面的培養落實較少,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方面流于形式。
另外,對應用型高校的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夠關注,大部分青年教師是從學校或研究機構剛出來,只有理論知識,上崗前很少參加教學實踐,更沒有機會參加企業經營管理類項目和到企業參加教學實踐及訓練,一畢業就執教,缺乏實踐經驗,很難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有實際意義的教育知識,教學能力弱,就會影響其實踐教學能力的綜合提升,這與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應用型高校教育培養目標相違背。
二、經管類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教師方面的問題及原因
(1)教師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意識不強。經管類專業教師基本上都是一畢業就執教,對教學實踐的重要性及深刻性認識不夠,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實踐機會比較少且主動實習的意識也不強,難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的中青年教師會面臨職稱晉升壓力,如果讀博,還會耗費更多時間精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個人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和性別因素等,他們很難有更多的閑暇時間投入到產學研踐習活動中來。
(2)教師中持有中高級專業技能證書的人數少。提高經管類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及水平的培訓難以規范開展,教師中持有相關技能的人數少。據調查,目前持有權威機構頒發的代表應用實踐能力的資格證書的教師所占比例不到30%,尤其是女教師,這一比例更小,這反映出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與我們所提倡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需求不相符。
2.學校方面的問題及原因
(1)配套設施及政策支持不夠。部分經管類學校雖然建立了認知實訓實驗室、實習基地,但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第一,缺乏具體的管理細則,大部分學校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尤其對教師到企業實習方面沒有具體措施。第二,沒有科學的考評體系,評價體系簡單粗糙,經管專業教師產學研踐習效果的評定標準不明確,對學生的實訓情況也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一個簡單的實訓報告即可作為評定學生實習效果的指標,造成學生和教師對實訓的認識不夠,實習效果不理想。
(2)實踐教學課時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學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以理論講授為主,輔助課堂討論、小組作業與匯報等,但經管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應當有充足的空間供學生實踐。一般來說,在課時安排上,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授課課時比應達1∶1,而不是目前大多數課程的3∶1,甚至更少。案例教學、團隊學習、實踐觀摩、現場研究、模擬訓練、實驗教學與實習教學等方面工作分配較少,因此實踐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環節中并未起到主導作用。
(3)教學工作量大。大部分青年教師反映工作中沒有時間進行“雙能”提高,重要原因為教學任務重,沒時間參加其他培訓活動。在整個教師團隊中,中青年教師承擔了大量專業課的教學工作。據筆者調查,講授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商務、會計類課程的青年教師保持每學期每周12節課以上的工作量,他們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又大都在為晉升副教授或教授職稱而拼搏,很少把精力放在實踐教學研究上。
3.“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與路徑
(1)更新教育觀念 。學校首先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應加強宣傳,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組織專業教師學習討論學校與二級學院的辦學理念與特色定位,教師們有了清晰認識,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制定上,才能提出更多專業性建設意見,只有參與其中,才能增強其使命感與認同感。
(2)強化業務培訓。對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在職培養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特別是在崗前培訓時增加與專業對應的行業動態背景介紹與行業技能認知實踐。在職培訓過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課時進行實踐教學能力的培訓,可分成校內培訓與校外兩部分。校內培訓應重視案例教學法、沙盤模擬訓練等實踐教學技能培養,校外培訓可安排教師待崗實習,實踐觀摩、現場研究,充分運用好學校現有的產學研教學基地,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3)拓寬實踐教學能力的認證途徑。人力資源主管部門利用各行業的優質資源,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開展針對各專業門類的實踐能力認證工作;社會中介機構可參與認證,政府可委托第三方進行實踐教學能力的認證;學校也可自主認證,一些學科專業發展得比較好的高校,可對相關專業的高校教師進行專業實踐教學能力認證。
(4)完善教師實踐實習管理制度。完善教師實訓期間的待遇制度,教師參加企業實踐和掛職鍛煉期間,享受在校工作待遇,并享受一定的差旅補助。對脫產下企業實習的教師,實踐期間的基本津貼原則上按在校工作同類人員標準足額發放。可平時發放60%,待實踐結束經考核合格后,再發放剩余的40%;若考核不合格,則津貼的40%部分不能享受。并且完善考核、考評制度,對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的教師,學校在年終考核、評優評先、職稱晉升評定以及進修培訓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5)整合資源。在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中注重開設實務模擬類課程,搞好經管類實驗室建設;充分運用如ERP沙盤模擬工具、電子商務軟件系統開設專業實務模擬課,組織各類策劃類大賽、創新創業類大賽,既可鍛煉教師的實踐能力,也是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還可以通過跨校方式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可以在學校附近的工業園區進行試驗;實現校際間的優勢互補,擴大實踐基地的服務范圍,雙方共建人才戰略平臺,既能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又能為學校減輕就業壓力。 高校應該主動為各級地方政府及企業開展各類應用性課題研究提供平臺,為地方政府及當地企業的各項工作出謀劃策,開展政策咨詢,在多贏的協作框架下,獲得政府及企業在建設教學實踐基地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
參考文獻:
汪 一丁 , 王偉英.應 用技術大學 “ 雙師型”師資隊 伍 建 設 研 究.教 育 與 職業,2015(10).
《河南教育》編輯部.務實有效推進就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建設與發展——河南省本科學校轉型發展現場推進會綜述.河南教育(高考),2015(1).
肖顯惠.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