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富
[摘 要]歷史課程作為一門人文性強的學科,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能夠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當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歷史教學理念和方式正在不斷創新發展中,為突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需要深入探索與挖掘歷史教材中與人文修養有關的材料,使歷史教學有著飽滿的歷史情感,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升學生的精神文明程度,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不斷提高。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具體策略,以為教師提供相關經驗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策略分析
一、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初中生還處于心智發展不成熟的階段,身心發展也不平衡,生活經驗和閱歷不足,因此,對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的認識不夠深刻,缺乏辨識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歷史課堂中加強這方面的教育,通過向學生展現豐富的歷史案例和事件來讓學生學會辨別,從而進行歸納和總結,得出正確的、理性的認識,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并以這些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設學生的精神文明,以展示初中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較高的文明程度,促進學生、社會朝著更好地方向發展。
2.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質
歷史學科的人文性較強,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而廣大用人單位也愈加重視受聘者的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這要求受聘者在學生階段接受良好的人文素養的教育,在長時間的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水平,增強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踐行道德的意識,自覺抵制社會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因此,突出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人文修養的社會公民。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分析
1.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人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初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著相當豐富的人文素材,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提供了現成的資料,教師應當深入教材中,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提煉,從而整合成豐富的人文素材,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于學生,給予學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說明漢民族共同體的正式形成,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兩千年前就已經產生的耀眼的中華文明感到自豪。同時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的大一統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什么樣的作用?西漢能夠從百業凋零到國家強盛的重要原因有哪些?漢朝在當時世界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與西域有著怎樣的關系?這樣時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統治者政策的調整以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國家強盛重要原因和基礎。通過了解西漢對周邊小國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漢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而增加民族自豪感。但也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強盛的西漢帝國最后還是爆發了農民起義,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呢?學生自主思考并歸納,從中找出原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更新歷史教學方式,拉近歷史教學與現實的距離
歷史學科主要研究對象是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并通過這些事件和現象來研究社會發展規律,因此,歷史內容與現實社會會產生一定的差距,畢竟那并不是學所處的、所熟悉的年代,加上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恰當,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吃力,勢必會讓學生的產生厭煩的情緒的,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并注意在教學的過程中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能夠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加強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以八年級教材中的課文《北伐戰爭》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一下影片資料,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當時的北伐戰爭進行還原,讓學生感受到北伐戰爭的聲勢浩大和波瀾壯闊,加深對戰爭時代背景的了解。教師注意仔細分析后期的叛變革命事件,讓學生學會從整體的時代背景著手,分析發生叛變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國民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在學習的過程中堅定共產黨的革命思想和路線,深刻認識到汪蔣兩人叛變革命的行為是置國家于不顧、陷人民與水火的可恥行為,從而堅定自己的共產主義立場,確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3.開展豐富多彩額課外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氛
知識的傳授,并不一定要在教室之內,而應當適時地突破課堂的限制,尤其是人文性強的歷史學科,更不應當只局限于教室之內。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借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設計班級板報、在校報中開設歷史人文素養專欄,組織觀看歷史人文素材的電影或者參觀歷史文化遺址和歷史博物館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歷史人文知識,營造出一種濃厚的人文氣氛,使學生能夠隨時隨處感受到這種人文氣息,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和素質的培養。如以八年級教材中的活動《模擬導游——重走長征路》的活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這個主題,組織一場小型的長征,如在周末組織學生圍繞整座城市走一圈,讓學生感受一下徒步行走一天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長征之路的艱辛和偉大,感受革命志士堅韌不拔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鋼鐵般堅定的革命意志。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生到貴州境內的遵義,親自參觀遵義會議遺址,感受強烈的革命氛圍,給予學生強烈的精神震撼,感受這場會議產生的深遠影響和偉大作用。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以親身參與的方式,感受到其中濃濃的人文氣息,比單純的“紙上”教學更能給予學生強烈的精神震撼,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精神文明的不斷增強,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較高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深入探索和挖掘豐富的歷史人文材料,并不斷創新歷史教學方式,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讓學生身處于濃厚的人文素養教學環境之中,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中宇.淺談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11-111.
[2]于曉麗.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4):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