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孔芳
摘 要:中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寫作教學是其中十分關鍵的一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對于學生各個階段的語文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為了突破目前寫作教學低效的現狀,文章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有益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素材;練筆;修改;真情
提到寫作,學生和教師都頭痛不已:對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寫作毫無興趣,提起作文就充滿恐懼和排斥心理,寫起作文來內容空洞、廢話連篇、毫無新意;對于教師而言,他們對寫作教學充滿倦怠,課堂教學毫無效益,感覺“事倍功半”,評改作文也費時費力……這樣就陷入了學生不愿學、教師不愿教的惡性循環。
筆者認為,作文教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從改變自己的教學、改變自己的課堂入手,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這樣教師才能由“苦教”變為“樂教”。
一、留心觀察,積累素材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從學生千篇一律的作文來看,學生的寫作素材極其匱乏。客觀方面是由于小學生的生活范圍相對有限,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主觀方面是由于小學生素材意識沒有形成,不善于觀察與積累,遇到好的寫作素材不會加以有效利用。
為了充實學生的寫作庫,我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求學生多多閱讀,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遇到美的語言,就摘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并反復閱讀、認真消化。二是要求學生走進生活,做一個有心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春天柳樹條上什么時候掛上嫩芽兒了,小草什么時候冒出來的,窗臺上的盆栽什么時候開花了,草叢里兩只蛐蛐兒熱鬧地說個不停,枝丫上一對小鳥嬉戲打鬧,南飛的大雁排成“人”字回家了……這些不就是很鮮活的作文素材嗎?所以在布置寫作任務之前,我都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多多觀察、多多體會,寫出細節。
二、勤于練筆,活學活用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樣,對于寫作而言,寫得多、練得多,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輕車熟路。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如果充分挖掘教材的寫作資源,就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寫作材料,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我要的是葫蘆》時,由于這篇課文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教師可以就此給學生布置習作任務,并進行寫作引導:“通過這篇課文,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明白了哪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請大家寫出來,字數不限。”這樣的寫作既給學生提供了好的寫作素材,又深化了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一舉兩得。又如,四年級上冊的《幸福是什么》一課,課文標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題目,因為幸福是所有人的追求,不同人對幸福有不同的解讀,這樣的開放式寫作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學生“以我手寫我心”,學生寫出來的內容就不再雷同、空洞,而是有血有肉、情感充沛。
三、反復修改,精益求精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從學生的作文來看,很多習作內容空洞、不夠生動,就好比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軀體。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作文進行修改,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例如,學生寫《難忘的拔河》的敘事作文:“今天我們和三(2)班的同學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隨著一聲哨響,大家用盡全身的力氣使勁拔。經過三局的比賽,我們終于贏得了勝利,大家別提多開心了……”這樣的作文在小學生中十分常見,雖然說不上不好,但是不夠生動,無法吸引人。于是,我在批改部分進行了如下評改:“拔河的細節可否具體地描述?可否給某個學生一個特寫?激烈從何體現?拉拉隊的助威是否應該寫進來?前兩局的賽況是否要寫具體以突出比賽的激烈?勝利后大家有什么表情、語言、動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了細節描寫,使文章變得有血有肉、生動形象。另外,學生作文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錯字、語法錯誤等問題,這都需要他們進行適當修改,并使修改成為他們寫作后的習慣。
四、傾訴真情,打動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缺乏情感、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其實歸根結底是缺乏情感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情感。因此,教師在習作指導過程中,應該通過必要的情感激發策略,觸動學生的真摯情感。以寫人類題材為例,諸如《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敬愛的老師》等常見作文,如何讓學生寫出真情?教師首先可以創設感人的情境,比如播放感人至深的體現父愛、母愛、師愛的歌曲,烘托情感氛圍,繼而進行引導:“大家翻開記憶的日記,生活中父母和老師是如何努力工作的,是怎樣給大家細心呵護的,大家最想對他們說什么話?”學生封存的記憶和情感被激發起來,他們就能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傾注到紙上,寫出來的作文也就能打動人心。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小學階段奠定學生的興趣基礎、方法基礎與情感基礎,學生才會克服對作文的恐懼與排斥心理,進而熱愛寫作、主動寫作。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民勤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