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當前海南省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方向,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其發展狀況,提出海南公共圖書館必須利用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參謀與助手作用,轉變服務發展方向,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而為地方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網絡環境 海南 公共圖書館 服務創新 思考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02
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生生不息,活力無限,具有永恒發展的時間與空間。海南建省辦特區20多年來,信息資源已經成為支撐社會發展的一種戰略資源,當前海南公共圖書館事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它主要表現在傳統圖書館正逐步向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新型高新技術圖書館轉變。在這種特殊的發展過程中,不言而喻,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已成為衡量一個圖書館辦館水平的重要標志。如果沒有充足的信息資源,就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這對于一個公共圖書館來說,信息資源的豐富與否將直接影響讀者對圖書館的使用。本文謹就新形勢下海南公共圖書館如何轉變服務發展方向及信息資源的發展戰略,提出幾點粗淺的建議,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海南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公共圖書館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是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終身課堂,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進步的標志。從海南文化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海南公共圖書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到19座,基本實現了縣市都有圖書館的新格局,各市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設施也不斷增加,服務能力也顯著提升,社會效益也明顯增強,公共圖書館事業到處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的良好發展勢頭。
1.文獻資源的不足與館藏建設低效并存突出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提供知識信息,傳播先進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職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提供信息資源支撐和智力支持。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止,海南省擁有公共圖書館20座(含海南省圖書館)。按海南省849萬人口來計算,平均每43萬人口密度就擁有1座圖書館,約0.12萬平方公里就有1座圖書館。全省19個市縣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達279.8 萬冊,平均每個館的藏書總量為14.7萬冊,全省人均擁有圖書僅有0.34冊。目前,全省年購書量最大的三亞市圖書館年購書量也只購進2.7萬冊左右,僅及國家二級地級公共圖書館年入藏量的最低標準。由于經費普遍拮據,館藏不足,新書入藏少。門可羅雀這種狀況。不僅極大地限制了圖書館對人們提供的服務范圍,也不利于提高全民圖書館的意識。
從目前海南省平均43萬人口擁有1個圖書館這個數字來看,完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公共圖書館的數量分布不均衡。雖然全省19個市縣公共圖書館的總建筑面積已達5.7萬平方米,閱覽室座席6580個,但是海南省公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和自動化建設仍然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要求,相比所服務的公益數量,我省公共圖書館特別是基層圖書館的設施建設是遠遠不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與需求。
在自動化建設水平方面,只有省圖書館潛力比較大,擁有大小型機、服務器等計算機等設備300余臺,占全省總量的50%左右,并開通了網上咨詢、網上閱讀等網絡服務,應用了一卡通管理、業務集成系統管理等多項自動化管理系統,提供了數十種數字資源檢索查詢服務。
由此可見,近幾年來,海南省各市縣公共圖書館雖借助“文化共享工程”建設這一平臺,在自動化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并已全部使用INTERLIB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還有配備其它自動化軟件設備,但因技術人才問題,有個別縣級公共圖書館仍然跟不上全省公共圖書館的改革步伐。這與海南大特區和正在創建國際旅游島是極不相稱的。其現狀更令人大失所望。全省19個市縣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大部分都停留在借借還還的傳統圈子里打轉。一是服務內容單一陳舊,服務形式仍然是柜臺式的借閱、讀者費時耗力。二是館藏文獻數字化程度低,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三是長期封閉式的運行,脫離了社會實踐,不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從而導致了無為無位,滯后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2.人員素質偏低,管理手段落后
盡管全省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共圖書館已成為眾多市民學習、研究、休閑理想的好場所,但我們不能為這種表面的人氣而感到欣慰。
目前,海南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還極不平衡。首先,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沿海發達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比較快,國家投入力度大,公共圖書館事業開支缺口比較適應和平衡。中部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相對較慢,和發達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國家投入力度也遠遠小于發達地區”。北部個別縣,特別是中部少數民族縣級“公共圖書館事業起點低,基礎非常薄弱”。其次,財政供給不合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重點在基層,但基層政府卻缺乏相應的財政負擔能力,所以,縣、鄉(鎮)級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步履維艱。在人員結構方面,近幾年來,海南公共圖書館界從整體上雖然擺脫了“老、弱、病、殘”的狀況,但工作人員素質偏低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各市縣公共圖書館的人員素質令人擔憂,學歷和職稱狀況都比較低。從表面上看,大多數館的工作人員,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基本達80%以上,但絕大多數屬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學歷,而第一學歷狀況卻非常差,因此,同等學歷下,成人教育畢業生與全日制畢業生的知識素養是不屬于一個層次,而圖書情報學專業畢業的人員則廖廖無幾,少之又少。圖書館工作人員既要求具備廣博的知識,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人員素質的低下將阻礙圖書館社會職能的充分發揮。
二、海南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 海南縣級公共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繁榮,成為海南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有了較大的變化。一些開發較早的縣級公共圖書館已經全部或部分使用了現代化的管理、服務手段,使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以重點文化工程為抓手,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發展了的縣級公共圖書館,通過自身文獻情報資料的提供,對地方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創新服務手段,提升文化品質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發展和管理模式也將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進程而不斷改進和完善。從圖書館的工作重心來看,文獻資源從保存到服務的轉移,使圖書館活動開始進入以需求為調節手段的運行機制。
據調查結果顯示,從全省19個市縣級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趨勢上看,近幾年來,全省自動化的發展是迅速而有成效的,實現了“零”的突破,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ILAS(網絡版)集成管理系統和INTERLIB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的應用,使得各館文獻信息化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不僅轉換了圖書館從業人員的觀念,也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發揮圖書館資源優勢,提升強有利的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務
公共圖書館擁有數量龐大、不同層次的讀者。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既是傳統文化的集結地,又是科學文化發展前沿的窗口。按照“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和“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公共圖書館應成為收集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海南公共圖書館界應加強網絡建設,實現與地方資源的共享,以便于文化知識的傳播,同時帶動城市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從圖書館的讀者服務來看,過去圖書館滿足于借借還還的服務項目,把所有圖書都視為人類文化“遺產”,使閉架形式合理化,限制了讀者的信息需求。而現代圖書館的全部社會功能則體現在以服務來實現文獻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上。為了有效地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圖書館更注重于新型服務手段與項目的研究開發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社會、讀者需要什么,圖書館就提供什么的積極的工作姿態。因此,圖書館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大的代價來實現自己的最佳效率。
三、海南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著公共圖書館文獻體系和服務方式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公共圖書館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優勢和特色,行使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努力為大眾服務、為社會服務,在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各市縣公共圖書館應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努力解決問題,減少障礙,積極創造條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途徑,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才能跟時代的發展。
1.改革傳統觀念,建立科學管理體制
為尋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我們必須看清過去,抓住現在,把握未來。實行轉變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方式:一是在辦館方針上,完成工作重點轉移,以服務社會為本,充分體現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二是在服務理念上,從面向資源服務,轉變為面向社會需求服務。三是在服務內容上,改革囿于提供文獻類型的傳統服務,實行以知識專題服務。四是在服務方法上,走出單一借閱窠臼,創新多元化服務。五是在服務體制上,改革固守本館陣地,構建集群服務體系。六是在服務管理上,實行民主決策,充分調動館員的服務積極性與創造力。只有轉變服務發展方式,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才能有清晰的信息技術環境感、全民閱讀感、社會文化感,才能跟上國際文化通感的趨勢。
2.改善辦館條件,建立多元化的服務模式
圖書館的服務是通過圖書館業務活動的整體效益體現出來的。從圖書館業務的四大項職能即“收集、整理、保管、提供”職能來看,沒有一項與服務無關,現代圖書館的目標就是在于有效地使四大職能納入以服務為中心的運行軌道。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圖書館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但與保障公民文化權利上,圖書館卻沒有形成一個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信息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環境。因此,海南公共圖書館如果不能改變自己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它的新要求,那么時代的發展將不再需要他們。
綜上所述,隨著電子文獻的日趨增加,“求大、求全”的藏書建設原則已從有限擴大到了無限。圖書的采訪、訂購、分類、編目、典藏出現了一體化,其運行機制將會應運而生。可以說,信息社會新技術革命重新建造了公共圖書館的運作和作業環境,傳統的公共圖書館將步入了一個電子化和網絡化時代。而網絡化、電子化的發展,使得信息的產生傳播、共享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給海南公共圖書館提供了極好機遇,特別是當今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為創新理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因此,社會對知識、信息的關注日益上升,人們對知識、信息的要求必須增加,這就為海南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業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網絡環境下,海南公共圖書館要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文獻信息共建共享體系,那么必要的資金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計算機設備,儲藏必要的電子出版物等。目前,全省19個市縣圖書館都已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所以,各市縣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經費的比例配置要合理化。既要滿足讀者和用戶文獻信息資源的需要,又要適應網絡化的發展,考慮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需要,還要考慮讀者和用戶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需要。只有全面考慮,合理配置,才能利用有限的經費購置滿足讀者和用戶需求的文獻信息資源。
在加強數字化建設的同時,筆者認為,全省各市縣圖書館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上還要突出其特色化。做到別人沒有的我有,別人有的我全、我優,才能在網絡化時代里生存,并占有一席之地。還要充分利用各圖書館的自身地理優勢、學科特點、現有館藏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地開展特色館藏的收集、整理、開發文獻信息資源工作,確保特色館藏的系統和連續性。據了解,近幾年來,有不少市縣圖書館開始著手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或地方特色的優勢建立了各種特色館藏的數據庫,并已初見成效。比如,三亞市圖書館、海口市圖書館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與海大圖書館進行館際互借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從而為信息資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總之,圖書館是與社會互動中存在、發展的。海南公共圖書館的工作目標體系也應當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參與社會變遷,不斷強化自己在信息時代中的特有價值,更好地承擔起面向全體社會民眾提供平等服務的任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從而實現公共圖書館存在的社會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海南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玉光.知識經濟時代海南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趨勢與對策.海南圖書館建設與研究,2013(1)
[2]王立榮.提高社會公民圖書館意識的幾點淺見.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