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課程計劃中的必修課程,是由國家設置、地方指導和學校開發與實施的課程。本文結合我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與實施中的探索與思考,分別從領導重視,常態推進;發掘資源,構建框架;專家引領,大膽嘗試和科學評價,有效激勵這四方面展開闡述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與實施。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開發與實施
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公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規定為小學到高中的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是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生成性都很強的必修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形態,它的內容廣泛,開放性和實踐性強。因為它沒有教材,沒有課程標準,只有指導綱要,所以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能由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當地的社區資源進行自主開發,有效實施。
為了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并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在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的實施中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近幾年來,作為農村小學的我們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與實施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談談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與實施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領導重視,常態推進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課程的實施都必須進入常態化的管理。國家教育部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國家制訂計劃、地方管理、學校實施。對于這么一門特殊的課程的推行,就更需要學校進行常態化的管理。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由正校長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的組長,副校長和教導主任擔任副組長,并建立一支較為固定的科組隊伍。這樣既體現了本課程的重要地位,又顯示了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提高了教師的認識和積極性。同時,按照《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試驗稿)》所規定的必修課程,自三年級開始,每班開設每周2課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在學校總課程表中固定時間內具體表示出來。在科組推進上,我們經過共同研究,制定了《化龍第二小學義務教育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材料匯編》、《化龍第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化龍第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選題指南》、《化龍第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評價方案》等,通過指引與評價促使學科開展常態化。
但是要讓在大多教師眼里是“次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地開展,真正活起來,還必須徹底改變老師們的觀念,真正重視起這一課程。因此,我們在進一步細化落實各項制度中,更加關注教師的培訓,既有理論、文件等的學習,又有實踐指導的研討。在注重認識理解本課程的理念,促使積極改革課堂教學,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同時,重視每次的教研活動質量,逐漸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有效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們這一農村小學的常態化實施。
二、發掘資源,構建框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管是城區還是農村都會有本身的地域特色。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中,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本地方的特色資源。在《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充分挖掘現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然、人文、社會資源。因此,結合地區實際,積極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資源,是我們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在結合學校科普特色教育的同時,積極地對地方資源進行調查、分析,并進行篩選、歸類。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我校所處的潭山村近年來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精髓,不斷深化本地藝術的文化內涵,不斷改革創新,使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賦予新的生命,煥發出新的姿彩。2000年,潭山村獲“廣東省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2010年,潭山村在東莞望牛墩舉辦的全國七夕女紅手工藝大賽中,乞巧作品《長生殿》獲金獎,并于2011年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另外,潭山村加大經濟投入,建設文化基地,打造文化產業鏈。結合飄色、乞巧等民間文藝文化特色,利用舊小學校址改造成為結合潭山飄色、乞巧等民間藝術文化綜合社區,設置飄色、乞巧展館等以傳承潭山村文化藝術。設置民間藝術展覽室并向村內子女學生開班授課,以傳承民間藝術知識。化龍鎮委、鎮政府計劃投入三千多萬元建設全國首個“中國飄色文化公園”,讓潭山飄色名副其實地成為化龍特色民間藝術響當當的文化名片。同時,我們還多次找到了潭山村乞巧文化社團負責人——祺哥,進一步了解潭山村乞巧文化,并聘請他走進校園,為學生宣傳潭山村乞巧文化,和指導簡單制作,引起了全校師生的極大興趣。所以,在此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們構建了以科普教育和潭山村乞巧文化為縱軸的校本課程框架。
三、專家引領,大膽嘗試
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的推進,領導的指引與關懷,專家的啟發與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在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我們曾多次邀請廣州大學黃均焱教授和番禺區教育局教科室姜濤教授等專家蒞臨指導。同時,在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研討中,我們多次邀請了區綜合實踐中心組骨干成員陳妙姬校長、屈曼玲副校長等到學校親臨指導我們的具體課型實施。并結合番禺區的各屆的三級賽課進行大膽嘗試,積極調研考察,反復專題論證。通過專家們的引領與啟發,讓我們豁然開朗,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對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有了明確的內容框架后,我們進行了分年段實施的行動研究。在研究中我們結合了番禺區的課型教學大賽活動,在課型研究的帶動下,積極進行了具體主題活動的課例探討。如李潔儀老師的《我們周圍的木棉調查 》主題生成課;李佩珊副校長的《科技創新我能行》閱讀方法指導課;馮燕珊老師的《中國傳統節日調查》問題討論課;潘少英老師的《關于潭山飄色的小研究》因素分析方法指導課……這些一節節精彩的課例為我們的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的推進積累了寶貴的直接經驗,為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我們還積極參與各種學習培訓活動、與各現場交流會進行觀摩學習。如到徳興小學、石綦小學等地進行觀摩取經,從中我們學習了他們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面的先進經驗。endprint
四、科學評價,有效激勵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通過實踐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等開放性學習方式,在生活和實踐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提高對自然、社會的整體認識,發展科學精神、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良好的個性品質。為使學生在體驗與探究自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與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合理、及時的評價一直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所在,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推進和深化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只有好的評價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和諧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覺,而是主體的活動本身。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課程,它重視學生的親自參與和全員參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目的應是為了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促進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評價是圍繞“主體”的發展而展開的,是注重“改進”,追求“發展”,謀求學生在對待活動的態度、參與的積極性、活動的效果等方面有進一步的發展;鼓勵師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對師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它要求在評價中把課程、教學和評價進行統整,使它們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貫徹到活動中去。一方面,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產品如研究報告、主題演講等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另一方面,注重把評價作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機會,提供對課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實踐于教學。所以說,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內容、要求、過程和結論應是綜合的。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征,結合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際狀況,在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價時,要堅持多元化、多樣性原則。如可以有同伴間橫向的評價,也可有學生個體發展性的縱向評價;可以有量化的評價,也可有模糊的評價;既可進行自我評價,也可進行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對此,我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開發與實施中,對師生開展了多元化評價。如對學生的評價對其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合作精神、收集整理資料能力等方面分別進行自評、小組評、老師評和家長評;對教師的評價上也分別量化為落實情況、指導水平、師生關系、資料整理和指導實效等方面,然后進行自評、科組內互評和領導評,并給予相應的等級獎勵。就這樣以科學的評價有效促進了我校師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中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肖龍海.北侖經驗:區域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杭州:2013年9月1日第1版.
[2]姜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推進與校本化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12年1月1日第二版.
[3]黎瑞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北京:2008年12月第1版.
[4]吳岳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廣東:2005年3月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