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沖武
摘 要: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陸續出臺了多個相關文件,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銜接配套,深化產教融合。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實施思路不清晰。本文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路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教融合 產業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多個文件,要求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實施產教融合的目的是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其過程融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于一體,使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合作“雙贏”局面,這也是當前職業院校改革的方向。
一、產教融合的含義
產教融合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核心,通過政策鼓勵和制度約束,讓“產”“教”兩個主體要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信息、成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共同培育符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產教融合體現了職業教育的鮮明特征,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職業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產教融合實施的突破口是政、校、企、協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協調互助,以服務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為出發點,以項目合作、技術轉移以及共同開發為載體,建立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
二、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社會對技能人才需求的規模、質量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直接對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倒逼高職院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但是,部分職業院校在實施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思想不夠重視,專業設置、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適應發展需要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1.學校在實施產教融合過程中缺少政府相關法律和制度的指導
產教融合需要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然而,行業企業與學校教育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高職院校沒有權利要求企業必須服務于學校,因此,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來指導、規范產教融合。
2.學校在產教融合管理機制方面不夠完善
高職院校之前開展的校企合作僅僅涉及校企兩方,而產教融合涉及的范圍更廣,各方的利益需求也更復雜多樣,現行的管理辦法已不適應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斷創新管理機制,把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點和持續合作的激勵點,建立產教融合長效運行機制。
3.相關主體的合作動力不足
在產教融合實踐中,校企之間存在一定的目標分歧:一是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的措施不完善,且校企雙方力量不均衡,使得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的地位,沒有合作熱情。二是在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沒有找到利益平衡點。目前,校企合作模式沒有解決企業的痛點,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大,直接影響企業和高職院校開展深度合作。
三、推進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的途徑
1.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推進產教融合
(1)全面提高認識,深化產教融合思想。產教融合具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征,需要學校、行業企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合作,共同肩負起社會責任,并成為利益共同體。而職業院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匹配度和貢獻率,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就必須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不斷拓寬合作的廣度與深度。
(2)學校推動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指導產教融合。學校要努力推動政府出臺相關的制度、法規,細化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細則,就二者的合作方式、義務承擔、權利劃分、收益分配等內容做出法律約束,使產教融合有法可依、依法辦學,促進雙方互相信任,提高合作效率。
(3)學校完善產教融合機制,推進產教融合。筆者所在的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十三五”規劃的指導下,基于職教集團及“三會兩辦”合作辦學體系,創新產教融合管理機制,明確改革任務,優化內部運行管理流程,不斷推進產教融合的實施。學校制定了《學校產教融合項目管理辦法》《學校產教融合項目實施細則》等具體規章制度,明確了校企合作雙方的權益,保證了產教融合的順利推進。
(4)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吸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學校要加強自身內功的修煉,提高教師的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主動與企業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等方面的項目合作。學校要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科技研發過程,讓教師走進企業車間,提高教師服務企業的積極性,增強企業對學校的信心,提升企業的合作熱情,從而促進產教融合。
2.搭建各類創新平臺,落實產教融合
(1)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一是籌建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在學校現有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基礎上,建設若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研究機構,放大人才、技術、信息的集聚效應。二是培育并申報政府創新平臺。繼續發掘優勢潛力,加大資金投入、技術儲備、設備投入、人才引進,基于學校的優勢學科,推進深圳未來產業領域的平臺培育和建設,構建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三是繼續推進“2188眾創空間”建設。學校圍繞優勢專業領域,整合資源,優化制度,吸引社會創客、企業創客、教師創客、學生創客等各類創客群體有機結合,形成規模發展。
(2)搭建成果轉化平臺。搭建成果轉化信息管理平臺,密切跟蹤成果從研究到技術、再到產品的全鏈條發展過程;依托學校現有科研成果,以學校工程中心、創新協同中心為載體,不斷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合作,緊密結合深圳地區產業及企業需求,開展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藝改進、產品研發等,推動成果市場化;基于學校籌建的技術轉移中心,結合深圳高新產業及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劃,在新一代電子信息、物聯網、LED顯示、生物醫療等領域開展成果的轉移轉化。endprint
(3)搭建技術轉移平臺。一方面,學校籌建成立深圳東部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以內部培育為驅動力、以外部引入為催化劑,將學校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從國外引入的科技成果進行集成配套、熟化提高,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與轉移,助力深圳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系列措施,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積極搭建大學生創業一站式平臺,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基金。
(4)成立龍崗區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為落實學校與龍崗區政府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學校將成立龍崗區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利用學校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研儀器和設備,全面服務龍崗區的中小微企業,并深度參與企業的科技攻關、技術開發、人員培訓、企業管理等環節,為龍崗區中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促進學校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3.實施課程改革、“雙師”培養和合作基地建設,保障產教融合
第一,根據學校辦學定位,緊密對接深圳產業發展,各專業通過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合作辦學管委會,引入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和崗位能力要求,不斷優化重構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的開發,使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同步,保證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有效契合,要求各專業每年根據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反饋的情況以及行業企業提供的信息,不斷調整課程體系。
第二,基于學校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建立人事管理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結合高職教育對教師“雙師”素質的要求,依據教育部“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標準,校企共同制定“雙師”素質培養方案,采取集中培訓和個人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把職業資格培養和校企合作基地建設相結合;完善教師參加企業實踐制度與教師下企業實踐體系,激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與提供技術服務、參與企業崗位管理與企業培訓相等,組織和督促專業教師提升“雙師”素質,全面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
第三,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制作工藝的改進,校內外合作基地的實驗實訓條件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實際生產需求,學校將不斷改善基地的軟硬件條件,拓展合作基地功能,使之成為集教學、職業技能培訓、生產性實訓和產品研發于一體的多功能實驗實訓基地。
四、小結
在經濟新常態下,高職教育要積極吸收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不斷創新機制體制,搭建各類創新平臺,推動政、校、企、協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實施產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產教深度融合的生態圈。此外,國家對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導向更加明確,高職教育的機制建設開始進入“快車道”,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新時代已經來到。學校必須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產教融合,促進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14.
[2]秦斌.產教深度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N].廣西日報,2014-08-05(11).
[3]周常青,吳祝平.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
[4]和震.建立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推動產教融合制度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
[5]韓西清.積極推進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協同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4(17).
[6]季躍東.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創業教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1).
(作者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