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秋紅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農村小學受到閱讀條件和資源的限制,學生閱讀能力明顯不足,因此本文對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通過閱讀了解國家大事、洞悉社會人生、溝通古今中外。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朱永新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閱讀條件無法與城市小學生相比,先天的差距如何通過有效的閱讀彌補?本文基于農村小學生現狀對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農村小學生閱讀現狀分析
1、農村閱讀氛圍不濃厚。中國農村大體上有這樣一種情況:通過高考選拔出去的優秀學生不再回來,頭腦靈活善于經商的也幾乎都遷出,一般的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剩下的是老人和孩子,祖輩們讀書很少,對孩子除了吃飽穿暖無更多要求,所以閱讀氛圍是較差的,孩子們除了看電視、打游戲、玩耍之外沒有其他事情可做。
2、缺乏理想的閱讀環境。農村學生的家長們很少讀書,打麻將、玩撲克、看電視、聊天是除了生產勞作以外的全部業余生活,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也無心閱讀,有的孩子想靜下來看點書,也因為家長看電視或大聲講話而受到干擾[1]。
3、閱讀目標不夠明確。村小教師以老教師和青年教師為主,老教師工作認真負責,但教法上沿襲傳統,注重字、詞、句、段、篇的講解和分析,信奉讀書就是背書的觀點,也有教師希望學生多閱讀,但又提不出明確的目標,認為學生看書閱讀能力自然會提高,沒有意識到漫無目的的閱讀并無多大意義。
4、難以選擇適當的閱讀素材。目前的少兒圖書以插圖為主,文字很少,這樣的圖書不僅價格貴,而且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幫助不大,學生長期接觸這類圖書還會導致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下降,所以閱讀素材的選擇也是困擾農村學生開展有效閱讀不容忽視的原因。
二、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1、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而激發閱讀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良好的閱讀氛圍就對學生閱讀興趣的產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村孩子家庭閱讀條件有限,教師就應創造條件營造班級閱讀氛圍。例如教室張貼鼓勵讀書的名言警句,黑板上辟出閱讀感想專欄,值日生每天抄寫一句激勵讀書的勵志名言。創建班級圖書角,營造書香氛圍,也是鼓勵孩子親近圖書、樂于讀書的好辦法。教師自己購買一些圖書,再倡導條件好的學生從家中藏書里帶幾本到學校,并推選圖書管理員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
2、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好的閱讀方法是開啟閱讀大門的鑰匙,所以教師在處理課文不應僅停留在詞語篇章的講解上,更應透過每一篇課文總結出各種閱讀方法,以此指導學生閱讀,例如抓住文章的關鍵詞、關鍵句子領悟文章中心思想。其次是通過設定閱讀目標實現高效閱讀,克服漫無目的的閱讀習慣。通過摘抄、做筆記、寫批注、寫讀后感等方式提高閱讀的有效性。還應教會學生瀏覽、略讀和精讀的不同方法。自己的書可以畫標記和寫批注,借來的書不能隨便寫畫,就要摘抄佳句、精彩篇章。學生做過的筆記定期拿出來評比,看誰記得多、記得好。最后,鼓勵學生邊讀邊思考,提出疑問和發現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
3、豐富閱讀形式,創設良好環境。閱讀不應只是課堂上的事情,課室外標語、板報、展覽以及校外都包含閱讀行為。閱讀也不只是發生在語文課堂上,其他學科課堂同樣存在閱讀現象。閱讀不應成為一種強制行為,那樣只會招致學生反感和抵觸,從而喪失閱讀的興趣。因此要讓閱讀變得有趣,就應豐富閱讀的形式。例如教師向學生推薦自己讀過的文章、看過的書。還可以開展師生共讀活動,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她認為有趣的文章,學生也可以拿出自己喜歡的文章讀給大家聽,然后師生一起評價文章。成立閱讀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本書,共同閱讀和交流感受。
4、課內得法開花,課外受益結果。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小學3~4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不少于100萬字的要求,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也就是課內外閱讀應有效銜接,以課內閱讀教學為切入點,指導課外閱讀資料的閱讀[2]。例如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時,指導學生揣摩描寫駱駝吃草段落,然后在黑板上寫下《城南舊事》里小英子敘述小雞啄米的話,兩段話都出自孩子的口,童真,稚趣,這樣不僅突破了課文的難點,也激起學生閱讀《城南舊事》的愿望。再如學習《小英雄雨來》推薦《小兵張嘎》等。
5、循循善誘,耐心培養;花開蒂落,水到渠成。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步登天,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師應保持足夠耐心。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相關信息為學生們揭題,以此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播下喜愛閱讀的種子。當種子萌發、出芽時,再不斷增加閱讀量。隨著閱讀經歷的增長,學生們就會把閱讀當成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最后一批志愿軍官兵離開朝鮮返回祖國時依依不舍的情景,這段歷史對于今天的小學生來說非常遙遠,孩子們無法理解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向學生們介紹那段歷史發生的背景以及戰爭中發生的種種故事,當學生被這一切所吸引時,教師再不失時機介紹作家魏巍及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本書,這樣學生們就會非常期待閱讀這本書,以從中了解那段歷史更多的東西。
三、結語
閱讀不僅僅是增長知識的手段,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村小學辦學條件相對落后,需要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學校和教師也應創造條件,調動學生家長配合,讓學生在良好閱讀氛圍中感受讀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譚君. 營造書香氛圍,讓課外閱讀變“悅讀”[J]. 四川教育,2016(12X):84.
[2] 江賽娟. 農村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策略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2016(11):42-44.